26/07/2018
儲蓄能減少生活擔憂
李錦
李錦
兒童及青少年理財教育推廣基金 聯合創辦人
-香港教育大學博士、兒童及家庭教育碩士,香港大學金融碩士, 墨爾本大學經濟學士
-主講超過200場「親子、理財」講座及研討會
-與中、小學校及社區組織合辦「4S課程」,以非牟利推動理財教育
-著有親子理財暢銷系列《理財錦囊》,《從一元開始》及《從父母開始》
-30年金融經驗,前投資銀行董事、證券策略師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hildfinancialeducation
Email:childfinancialeducation@gmail.com
Whatsapp:5233 6418
親子理財
本欄每月更新
在中學理財班,解釋為何儲蓄能減少生活擔憂,請學生回憶有沒有親人/認識的人面對失業,他們所面對的困境。然後問學生如果父母失業會否感到擔憂,說明若有儲蓄,即使失業時亦能解決生活所需,擔憂便較少。
儲蓄日誌維持填寫三個月,高興有九成學生執行填寫,每個月主動給我過目,效果非常好。
例如在四星期後,在交回的儲蓄日誌裏看到學生首兩個星期本來每星期只儲5元,在第三和第四個星期能夠儲到7元。學習「先儲蓄/後消費」,看到即時效果。
另一位學生有零用錢150元,本來儲50元,當增加到200元,儲蓄也增加到100元。同學解釋說由於採用了這個方法,所以多了錢,便先儲起多一些,然後才用來消費,這樣便能儲多些了。
反思問題:有兩個家庭,一個家庭每月賺5萬元(沒有儲蓄),另一家庭賺3萬元(有儲蓄3000元)。問學生如果兩個家庭的父母也同時失業,哪一個會更加擔憂?
不浪費,珍惜擁有
我解釋「洗手」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以不同的做法達到相同的目的,反思在日常生活,學懂只要思考,就能做到不浪費,把金錢節省下來用作儲蓄。
洗手活動後的感想:好難,好耐,但可以慳啲水。再問他們學懂了甚麼?學生開始學懂了珍惜,例如會自備購物袋,會格價在不同地方買一包糖、買筆芯的價錢可能相差數元。
延伸思考:課堂討論「日常生活當中還有沒有其他可以不浪費、能夠節省金錢的方法嗎?」
我說吃光食物是最起碼的做法。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