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4/2024
打壓學生導致「星火燎原」,哥大校長難脫其咎
美國大學生為巴勒斯坦人發聲、促請學校停止投資以色列企業的校園抗議活動,最近一周在全國展開,蔓延到幾十所院校。從東北部的波士頓,到西南角的南加州,從南方的得克薩斯,到北方的明尼蘇達,抗議浪潮此起彼伏。手無寸鐵的大學生和平抗議,全副武裝的警察強行將他們與教授一起押上警車,這類暴力執法的畫面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
哥大的學生為聲援巴勒斯坦人,在校園內搭架臨時營地抗爭。(AP)
學運是今年以來美國最大的社會事件,引爆點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4月18日,哥大校長沙菲克(Minouche Shafik)不顧該校大學評議會執委會(學校最高管理機構)的反對,召喚紐約市警察入校,強行清除學生在校園內搭架的臨時營地,當場逮捕百多名圍坐在營地的學生。這是哥大幾十年來未出現過的暴力行動,激起了全美各地大學生的強烈憤慨。他們在校園內發起類似的抗議行動,堅持和平理念,捍衛言論自由,聲援勇敢的哥大同學。沙菲克的決定有如點燃了星星之火,讓學運在美國各地蔓延開來,如今愈來愈難收場。
哥大「主動輸誠」,欲免「重蹈覆轍」
哥倫比亞大學是常春藤八校之一,不僅學術水平一流,而且匯聚各路精英。哥大有較多中東阿拉伯裔師生以及專門研究中東問題的院系,同時哥大可能也是美國擁有最多猶太裔學生的大學。《紐約時報》日前的報道稱,哥大有5000名猶太裔學生,而根據官網數據,2022年秋季在校生共有36649人,換句話說,大約七分之一的學生是猶太裔。去年10月加沙衝突爆發後,哥大一直有抗議示威活動,引起各界關注,校方則盡量疏導學生,力求保持校園平靜。但華盛頓的政治風雲,令穩定的局面難以維持。
哥大的以色列裔學生也舉辦遊行,替巴勒斯坦人發聲。(AP)
美國國會眾議院的一個委員會去年12月舉行聽證會,調查三所頂尖大學——哈佛、賓夕法尼亞和麻省理工校園內反猶太主義活動的情況,共和黨籍議員在會上輪番指責三位校長失職,並聲言要將其「拉下馬」。這場聽證會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一些猶太裔富豪隨即決定暫停向賓大和哈佛捐款,導致賓大校長馬吉爾迅速辭職。我當時毫不覺得奇怪,因為「校長的首要任務是籌款」。這是2005年9月我在耶魯大學採訪萊文(Richard Levin)校長時,他告訴我的親身經驗。校長不可得罪捐款人,賓大校長違背了這條「潛規則」,所以只能主動辭職。哈佛校長蓋伊在聽證會後同樣飽受抨擊,但由於獲得哈佛教授們的支持,才得以硬撐了一段時間,最終還是被所謂的「學術造假醜聞」壓垮,黯然辭職離場。顯而易見,外部勢力的政治壓力令校長們難以捍衛大學的學術自主權,也無法保證學生和教員的言論自由,這給同樣要去國會作證的哥大校長沙菲克發出了警號。
《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詳細記述了沙菲克去國會作證前後的言行。哥大為這次聽證會做了幾個月的準備,聘請了多位有經驗的華盛頓「圈內人」幫助沙菲克做準備,包括前白宮法律顧問、希拉里.克林頓的助手以及國會議員助理等。哥大聘請了華盛頓一家著名律師行做顧問,並在該律師行的會議室做聽證會的模擬演練。哥大還預先將幾千頁文件提交給國會,包括從未公布過的敏感資料,顯示哥大已經勒令15名學生暫時停學(包括民主黨籍國會眾議員Ilhan Omar的女兒)、5位教授暫停教課等候審查(其中3人被指「令猶太裔學生感覺不安全」)。
沙菲克在聽證會明確表示,會對違反校規的言行予以嚴厲懲處。(AP)
在4月17日的聽證會上,沙菲克也明確表示,會對違反校規的言行予以嚴厲懲處。沙菲克向共和黨籍議員「主動輸誠」,令聽證會的氣氛比上次「審訊」三位校長時有所改善,坐在台上的佛羅里達州共和黨籍眾議員比因(Aaron Bean)甚至說,「哥大打敗了哈佛和賓大」,意思是沙菲克比已辭職的那兩位校長「識做」。
財金官僚掌舵,哥大傳統難保
雖然沙菲克在國會「順利闖關」,但等待她的卻是更棘手的問題。當天一大早,上百名哥大學生在校園內大草坪上用露營小帳篷築起了一個營地,起名為「加沙團結營地」(Gaza Solidarity Encampment)。他們要求哥大從與以色列有關的投資項目中撤資(divest),停止在經濟上支持以色列;要求允許那些被暫時停課的學生復課,並且不再追究他們此前的抗議行動。就在沙菲克準備作證時,哥大校方向學生發出警告,要求他們離開營地。一位高級副校長與學生代表展開溝通,但無法達成一致。當天下午,沙菲克在律師行的辦公室裏與哥大不同學院的院長電話交談,隨後正式通知大學評議會,她決定請紐約市警察局派警員明天進校清理學生搭建的營地。大學評議會執委會明確表示不同意這樣做,但沙菲克堅持要讓警察來清場。
哥大的學生要求校方從與以色列有關的投資項目撤資,停止經濟上支持以色列。(AP)
此時此刻,身為校長的沙菲克理應趕回校園坐鎮,盡量與學生溝通,化解潛在的危機或應對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但她卻留在華盛頓參加一個早就定下的私人晚宴,主辦者是亞馬遜公司創辦人貝索斯旗下的貝索斯大地基金(Bezos Earth Fund)。這個不合常理的舉動,為沙菲克的為人作了完美的註釋。
沙菲克不是著作等身的學者,也不是聲譽卓著的科學家,而是國際財金圈內的頂級官僚。她父母是埃及人,她本人出生於埃及,在美國長大,並在英國讀書多年。從牛津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她曾效力英國政府國際發展部,並在多個金融機構中拾級而上,在世界銀行升至副行長,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任副總幹事,在英倫銀行(英國央行)出任主管市場與銀行業的第一副行長,並在多年前被英國女王授勳,成為沙菲克女男爵。擁有美英兩國國籍的沙菲克在金融圈內長袖善舞,華盛頓和倫敦是她的基地。這樣的背景,令她成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長,並在去年被哥倫比亞大學找來擔任校長。校方顯然是希望利用沙菲克在金融圈的人脈關係,為該校籌得更多款項,而保持大學自由開放的傳統和推動學術發展,自然不是她的強項。
沙菲克的前任布林格(Lee Bollinger)教授是知名法學家,以精研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主張言論自由而享譽學術界和司法界。他在哥大掌舵21年,提倡開放創新,反對自我設限,2019年曾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標題是「我不會開始監視在外國出生的學生」(No, I won’t start spying on my foreign-born students)。文章提到,聯邦調查局要求大學加強監視外國出生的學生和訪問學者,尤其是華裔,布林格對此一口拒絕,他說自己50年來一直提倡言論自由,監視學生與美國自由開放的精神不符,且不利於大學的發展。
布林格在哥大掌舵21年,主張開放創新,反對自我設限。(AP)
20多年前,我曾擔任紐約外國記者協會主席,2023年的記協獎學金頒獎晚宴,邀請剛剛就任哥大校長的布林格做主禮嘉賓,因此我與他有過短暫的交流。他問我,他的講話以甚麼作為主題比較好?我說,就講講你面臨的官司吧,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把自己的名字寫在聯邦最高法院的案件名字上,「名留青史」。他一聽就笑了,「好,就講這個」。我讓他講的故事是,一位申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未成的人,批評該校的招生制度不公平,並將大學告上法庭。案件一直打到聯邦最高法院 ,而案件的名字是Grutter v. Bollinger,因為布林格到紐約出任哥大校長之前是密歇根大學校長,所以他作為被告將「名留青史」。
布林格去年6月30日卸任哥大校長時已經76歲,想不到幾個月內就出現了如此的複雜局面,這是無人能事先預料的。如果他還在擔任哥大校長,他對事件會怎樣處理呢?能避免今天的危機嗎?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