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1/09/2017

增設地區醫護中心 為醫管局減壓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葉劉淑儀

    葉劉淑儀

    葉劉淑儀(Regina Ip),本屆政府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直選議員,新民黨主席。1975年加入香港政府,其後晉升至保安局局長,於2003年離職。她從美國進修回港後,在2006年7月成立「匯賢智庫」、2011年創立「新民黨」,並擔任黨主席;並於2015年成立「海上絲綢協會」,擔任聯席主席,致力為香港社會服務。

    葉劉的地球儀

  隨著夏季流感高峰期過去,衞生防護中心公布了數據,自5月5日起至8月底,錄得共576宗成人流感嚴重個案,當中428人死亡;19宗兒童流感嚴重個案中,三名兒童死亡;急症室首次求診人次最高紀錄達七千人次,非緊急個案平均要等105分鐘才獲診治;內科住院病床佔用率經常超越100%,數據很驚人,再度引起社會對醫療體系及基層醫療的關注。我早前曾親往威爾斯親王醫院及屯門醫院視察,其內科病房的確是有人滿之患,走道也擠滿病床和醫療設備,反映公營醫療服務供不應求,病床不足只是冰山一角。

 

  

筆者向醫院管理局提出多項建議,希望特首、政府及醫管局正視

 

長遠無規劃 治標不治本

 

  其實,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累積了很多問題,夏季流感高峰期只是讓這些問題催化浮面,若因此把問題全歸究於流感,實在說不過去。面對香港人口老化,社會對醫療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若食物及衛生局及醫管局不造好長遠規劃,屆時也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罷了。

  8月21日,我代表新民黨向特首林鄭月娥女士提交的施政報告建議書,便詳述了新民黨的醫療建議;隨後於8月30日,我們也和醫院管理局主席梁智仁教授、行政總裁梁栢賢醫生、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醫生等九位管理層會面,交流了對醫療服務發展的看法。概括而言,我們的醫療系統正面對以下多個問題,希望特首、政府及醫管局正視:

 

病床嚴重不足

 

  公立醫院病床嚴重不足已不是新鮮事,單舉8月1日為例,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內科住院病床佔用率便高達124%,博愛醫院更高達127%!醫院有多擠逼,難以想像,難怪要向私家醫院買床位。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醫生預計明年1月可新增500張病床,另額外提供500至1000張臨時病床。可是,應付冬季流感只是眼前目標,醫管局仍需造好長遠的病床規劃,務求長遠地增加病床供應,例如在「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大型醫院落成前,加快推行各項「改建/小型工程」、優化買床位計劃,善用港怡醫院的500床位資源等。

 

       

     夏季流感高峰期部分公立醫院內科住院病床佔用率      
  8月1日 8月2日

8月3日

威爾斯親王醫院(新界東) 124% 119% 116%
博愛醫院(新界西)  127% 125% 123%
屯門醫院(新界西) 121% 121% 116%

 

醫護人手滯後

 

  前線醫護人手長期不足,士氣低落,也是不爭事實。「全民健康協會」主席葉沛霖醫生多次指出,由於各區人口不斷上升,但醫護人手不變,即每人的工作量持續增加。再加上人口老化,到2024年,長者人口將佔整體人口的23%(即較現時多50萬人),到2034年,更會佔整體人口的30%(即再增加50萬人),前線醫護的擔子只會越來越重。葉沛霖醫生本身在醫管局工作,以他的專科精神科為例,醫生最高紀錄是每日診治100個症,平日平均每日50個舊症加另有新症,工作量為英國、澳洲等精神科醫生的三倍或以上,醫生工作量之大可見一斑。

 

  在我參選行政長官期間,已有護士組織反映,前線的「護士:病人」人手比例(manning ratio)已十分過時;而在立法會的公聽會上,有出席醫護人員指出,政府提出「本港醫療人員欠缺2600人」是過時的推算。除了照顧病人,前線醫護還要兼顧大量文件工作,人手不足,工作量過大,即使他們多努力工作,亦難免累積怨氣。

 

筆者和醫院管理局主席梁智仁教授、行政總裁梁栢賢醫生、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醫生等九位管理層會面。

 

  醫管局沒有迴避人手滯後的問題,只是把問題根源歸咎於2003年沙士,政府財赤大量削減醫護學額。例如三間護士學校每年出產300位護士,沙士後三間護士學校全停止營運,即每年少了900位護士供應。醫科生的情況同樣嚴峻,沙士前,每年有310名醫科生畢業;沙士後,2003年開始削減醫科生學額,2007-2009年的醫科畢業生跌至280人;2011-2014年進一步削至250人;至2015年才回升至十年前的水平──320人;要待來年2018-2019年才增至420人。由於訓練一個醫生要七年時間,這十多年的累積滯後,影響了整體服務質素。

 

  根據醫管局的數字顯示,2016-2017年度醫管局有300個醫生及600個護士空缺,張偉麟醫生預計明年醫生人手的淨增長有170人,護士則有800至900人。但我認為,醫管局不能依賴本地醫科畢業生來解燃眉之急,建議放寬「有限度註冊醫生」的限制、把合約年期延至三年,吸引更多海外醫生來港服務。長遠來說,政府應按人口增長、人口老化、服務需求增長等因素推算更準確的醫護人手需求,並前瞻性地及早增加資源及培訓名額。

 

專職醫療職位不足

 

  相對與醫生及護士嚴重不足,其他專職醫療體系,包括藥劑師、物理治療師或臨床心理學家等等,卻出現職位不足,「有人冇工做」的情況。

 

  我們經常收到市民投訴,在公立醫院取藥動輒要等候數小時。然而,執業藥劑師協會副主席吳彬彬指出,香港現有執業藥劑師二千多人,但醫管局的藥劑師編制不足以吸納所有現職藥劑師及畢業生,很多藥劑師轉到社區藥房就職,甚至只能做配藥員的工作,沒法發揮藥劑師的專業知識,浪費人才。

 

  當日會議上,醫管局高層同意藥劑師的專業性及重要性,認同藥劑師可多在病房工作,協助醫生處理臨床個案及開藥,減低開錯藥的機會。同時,醫管局於新界東及新界西聯網推出「補充藥物計劃」,讓藥劑師幫助長期覆診病人補充藥物,期望紓緩醫生工作量,增加藥劑師需求,也能幫到病人,一舉三得。

 

專科輪候時間過長

 

  市民入急症室求診要等數小時見怪不怪,醫院專科排期、覆診輪候時間過長,也是區議員幾乎每天也聽到的市民投訴,例如非緊急精神科新症便需排期兩年,可見問題有多嚴重。事實上,各種專科病症均有其治療的黃金時間,若病人輪候時間過長,可能已過了黃金治療期,初患變嚴重的個案比比皆是,造成惡性循環,病人得不到適切治療,醫院及醫生的負擔也無法減輕。

 

「全民健康協會」主席葉沛霖醫生多次指出,由於各區人口不斷上升,但醫護人手不變,即每人的工作量持續增加。

 

長遠治本 由基層醫療做起

 

  上文我只是粗略地提出一些問題,會議當日,雖然醫管局各高層均承認問題的存在,卻總是以資源有限、培養醫生需時為理由,未能一時三刻「加大服務容量」。而我認為,即使醫管局立即加病床加醫生加職位,也只能算是短期的、治標的舉措,要長遠疏導醫管局的壓力,需由基層醫療做起。 

 

  所謂基層醫療,並非指市民的收入,也不是指基層人士接受的治療,而是指醫療護理三個層次中的第一層,包括健康風險評估、疾病預防及偵察、一般治療和護理等。第二層及第三層則分別是專科服務及醫院服務。在健康的社會,三層護理應該平均發展,例如在英國,政府非常重視公眾教育及預防醫學,家庭醫生的角色亦非常重要。可惜香港反其道而行,醫療的九成重擔落在第三層醫院服務,即醫管局身上,市民甚至忘記了衛生署的存在。

 

  我認為衛生署在推動基層醫療及預防醫療方面,應可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即是由衛生署設立地區醫護中心,除了醫生和護士,團隊還需包括中醫師及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藥劑師等專職醫療人員,為市民提供一站式日常醫療服務。

 

  規劃及興建大型新醫院需時十多年,地區醫護中心的規模及營運成本比醫院細得多,可盡快上馬。地區醫護中心辦得好,市民的健康意識提高,不會因傷風咳嗽等小毛病湧往急症室;造好基層醫療,可減低病情惡化及住院需要,長遠而言,發揮分流效用,減輕醫管局的壓力。

 

  目前已有私家醫療集團積極開拓地區診所服務,可見他們覷準市場需要。衛生署主導的地區醫護中心當然不以謀利為目的,醫療是需要用心做的服務,希望當前線醫護日以繼夜盡心盡力地工作時,政府及醫管局高層別只把服務量化成各種數字便企圖過關。

 

  醫療服務的最終目的,是讓市民受惠。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