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學習價值觀
先旨聲明,我並不懂得打麻將。
兩星期前我在專欄上提及一套微電影《The River Between Us》,電影的主要場景是在麻將檯上發生的。身邊一些朋友是這項國粹的高手,跟我分享最近全城熱話的電影鉅著「九龍城寨」中,也有幾幕在麻將檯上的戲,用作反映九龍城寨「亂中有序、兼容並蓄」的獨有生態。我亦被告知,外國人對麻將也極有興趣,影星茱莉亞.羅拔絲曾分享她對麻將的解讀和認知:「打麻將的概念就是透過隨機的抽牌,在一片混亂中創造出秩序」。
打麻將的場景也曾在一些西方電影中出現,並表達了重要訊息。1989年上映的《Driving Miss Daisy》(譯名﹕山水喜相逢)主題就是探討種族關係,其中一幕麻將耍樂就是在細節位反映當時社會已受到外國文化滲入,而女主角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接受外國文化。《The Joy Luck Club》(譯名﹕喜福會)更是講述一個麻將聯誼小組中,四位女士及她們下一代的故事,帶出由中國移居美國後引發的兩代影響,以及她們獨有的文化身份。
電影有時候會透過麻將將價值觀和生活理念宣揚及傳達給觀眾。《Crazy Rich Asians》(譯名﹕瘋狂亞洲富豪)其中最重要的一幕又是在牌桌上,重點不是在婆媳之間如何贏取男角,反之,是帶出女主角在調和她作為美藉亞裔女性身份的雙重文化,電影中她的身份一直備受準婆母強烈批判。
我知道另一套著名的港產片《嚦咕嚦咕新年財》更被一些家長用作教育孩子生活價值的教材,每逢農曆新年都會和孩子重溫這部電影。影片面世二十多年仍大受歡迎,皆因對白精警:「牌品好,自然人品好」、「愈爛嘅牌就愈要畀心機打」、「有時贏錢未必開心,打對了牌才有滿足感」等。打牌是識見,牌品是良知。電影內箇中道理亦歷久常新:在遇到低潮時,不懷緬風光,最重要調整心理,寄望明天。同樣地,不同情況有不同應對的方法,愈差的情況,愈要保持韌性,不要輕易放棄。
電影文化對孩子(甚或對成年人)的影響往往比一般說教更有效,且容易造成口碑及引起討論。只要家長小心引導,便可以成為很貼地的教材。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是講究傳統成雙成對的「嚦咕嚦咕」,而是把其他元素注入到傳統格局及架構中,砌成「混一色」,然後成功「開糊」,成為美好牌型,成就難以忘懷的一局。將電影文化注入日常生活道理中,可以幫助我們打破和孩子溝通的規範。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