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飲食養生
2月3日立春,春季養生重在「生」字,各臟腑功能活躍,需要補充大量營養物質。中醫飲食養生講究順應天時、適應環境,並配合個人體質進行食補功效。春天亦須防禦春瘟及鬱病,慎防呼吸道傳染病、過敏性疾病及抑鬱症。
春季食養原則
春暖食補,選擇較多,寬度較大,但鑒於新冠疫情未過,進行傳統飲食養生之餘,還是需要多加注意本身體質固本防疫,更要留意過量的食補,間接導致心血管疾病併發的可能。
1、 當辛溫發散:春天肝氣旺盛,喜條達疏泄,避急補。肝火旺會影響脾胃運化功能,適當食用一些辛溫或辛甘發散食物,輔助機體内新陳代謝升發,如香椿、豆豉、大葱、芫荽、韭菜等。但也不能辛溫太過,如果過食辛辣和發散食品,機體陽氣過於發散,腠理開泄,反而容易感染疫病。春天食補肝臟,並非以形補形,反而是「養肝不食肝」。
2、 宜多甘少酸:唐代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學認為酸味入肝,具收斂特性,不利陽氣生發和肝氣疏泄,應盡量少吃山楂烏梅等酸味食品,多食紅棗山藥等甜味食物,甜味食物入脾,方能補益脾胃。
3、 忌黏硬生冷食物:就季節天時,春天乍暖還寒,早春時節尤需注意。春季肝氣亢易傷脾胃運化能力,故應慎食生冷之物,如冷飲、雪糕等,以免損傷脾胃消化和吸收功能。
4、 宜多食新鮮時蔬:冬季之後,一般人體内都出現一個現象,對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有攝取不足的情況,所以春天經常出現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等。春季時令蔬菜,正好填補這方面的不足,新鮮時令蔬菜富含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和微量元素,補充人體在冬天流失的各種所需的養分和營養素。
5、 春季體質飲食調養要點:中醫學對人的體質分為多種,其中一些需要特別留意的,飲食上便需要多加注意,對食療食養的概念,靈活運用因人制宜,絕不可一成不變。
• 陽虛質者——在春季的保養尤為重要,應多吃香椿、豆豉、大葱、芫荽等能助陽氣生發的食材。建議食譜如香椿炒蛋、芫荽魚片湯、芫荽粥等。
• 特稟質者——由於對季節調適能力差,易在春季發生各種過敏性疾病,應忌食生冷、升發之物。
• 瘀血質者——在春季也應少食冷飲、雪糕等生冷之物,建議多吃山山楂、茄子、黑木耳、醋等活血化瘀、疏肝理氣的食材。建議食譜如黑醋伴黑木耳、山楂茶等。
• 氣鬱質者——以疏肝理氣、調理脾胃為主,慎食葱、薑、蒜等辛辣燥熱之品,宜選擇多食如陳皮、韭菜、佛手等食材。
6、 清淡利濕、健脾化濕:中醫養生講究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傳統節氣養生主要以中原地區氣候人文習俗為準則,而香港位處華南,氣候溫暖潮濕,人體易於為濕熱所困,導致濕困脾虛,阻滯人體經絡,引起肢體沉重、困倦等濕熱病證。故機體以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陰虛質等人群較多見。其食養原則便須相應調節,才能達到補養的效果。
• 日常飲食中宜多吃清淡利濕、健脾化濕的食物。任何季節皆留意多食清淡利濕的雜糧,如薏苡仁、赤小豆、扁豆之類;減少食用膏梁厚味如肥肉、動物內臟等,以免滋膩礙胃,助濕生痰。
• 不單春夏時節袪濕為主,其實全年均宜用扁豆、赤小豆等煲湯佐食,粵人先喝湯後上菜的習慣,如粵諺「飯前喝湯,窈窕健康」,有其科學根據。建議食譜如山藥茨實薏米湯等。
7、 藥食同源、食療養生:中醫食療學主張在日常飲食多加調節,選用食材不限生產時地,不區食物貴賤,能達到食補效果便是最佳食材。所以一些被認為是藥材之物,也根據藥食同源的原則,按其「食性」安全,毋須如方劑配伍,可日常作為食材食用。這一點對一些需要長期調養帶慢性疾病的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甚至如現在防新冠疫病期間的飲食調理至為重要。
春天食養推薦食材(摘選部分,不限下表)
1、五穀類:梗米、玉米、糯米、糙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等;
2、肉蛋水產類:牛、豬瘦肉、鴨、鵝、鵪鶉、雞蛋、鯽魚等;
3、蔬菜類:香椿、韭菜、芫荽、大葱、洋葱、蒜、白蘿蔔、芥菜、生菜、油麥菜、西蘭花、芹菜、萵筍、菠菜、大白菜、豆苗、生薑、薑黃等;
4、乾鮮果品類:蘋果、橙、桔橘、梨、柿子、金桔、柚、甘蔗、香蕉、櫻桃等;
5、藥材類:南北杏仁、山藥、銀耳、紅棗、北沙參、南沙參、陳皮、西洋參(花旗參)、黃芪、黨參、茯苓、白术、甘草、川芎、白芷、草果、豆蔻、薏苡仁、麥冬、桑葉、菊花、金銀花、當歸、薄荷、梔子等。
上表各類藥材都是我們日常煲煮用到的「食材」,所建議的各類都有强化體質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在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防治新冠疫病方劑上用上。
本文部分圖片/影片/文字來自網絡,如涉及來源或版權問題,請聯絡本網。
本文所述各方劑旨在討論用,讀者不宜罔自配服,務必請教註冊中醫師。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