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吃飽】想起媽媽的開年菜!來個「好運年年有鍋」!
小時候,對於「開年」這兩個字一點都不陌生。「再不守規則,就跟你『開年』哦!」媽媽每每看見頑皮不聽話的我,都這麼的大聲喝令道。然後,每逢農曆新年年初一,家裏會吃一整天的粗齋(蔬食餐,大概這是後來成為「走肉朋友」的起點吧),來到大年切二,才以「開年」為理由,有魚有肉的來大吃一頓。至於工作呢,過年後第一天的上班天不叫做「開年」,叫「開工」或「開市」,不就是有所謂的開工利巿、開工醒獅巡遊,和農曆年後開市的股票行情嗎?
傳統上廣東人年初一是不殺生的,故此家家戶戶都會改吃素(這就是我媽媽所守的習俗)。來到年初二時,可以說新一年首度殺生煮飯,所以有「開年」之說。久而久之,就有了動粗/動武的比喻,這就是為甚麼媽媽對不聽話的我說「開年」的意思了。據說,北方人會以初五為開年日。不知道台灣有沒有這麼的說法,只記得每年年初香港的電視台總愛拍上環一帶賣海味乾貨的店鋪,拍攝他們老闆伙計上下,中午時份圍在一起吃飯的「開年飯」(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依舊在拍呢?)。
對於媽媽施加在我皮肉上的「開年」,當然沒有甚麼盼望。但對於過年時的開年飯餐,卻滿是期待。那時候還沒有「走肉」,超級愛吃魚肉的我,媽媽精巧地弄的原條釀鯪魚肉(特別的請魚檔攤販先把肉跟皮分割出來,魚的外殻要保持原好,然後把魚肉剁碎,加入一些臘肉和臘腸肉碎,加點葱米,和調味料,再釀回鯪魚殻裏,用火慢慢煎成金黃色,可以說是一道步驟繁鎖的手工菜)是心頭愛。每年開年時,甚麼雞髀呀、燒肉我都不愛,偏偏期待着媽媽的這道心思菜。
改吃蔬食以後,已經沒法再嘗這道手工菜了,而且,媽媽年紀漸老,不想太費勁的去弄這道菜(哥哥們,不好意思,讓你們不能吃到這道菜),餐桌上再未曾出現這菜式,反而簡單的粗齋(各式蔬菜配上粉絲和豆卜,佐以南乳 「用紅曲發酵製成的豆腐乳,台灣好像比較難找到這種豆腐乳),成了不管初一,還是開年的年初二,必備的清腸胃蔬食菜。
今年新春,怕跟人迫回香港,一個人待在台北,想起了媽媽,想起了那些「開年」的日子,特意走去菜市場裏,找來新鮮的蓮藕(好奇怪,台北的超市都不會賣蓮藕的,只能在傳統菜市場裏找到),拿起菜刀,磨刀霍霍的,手起刀落,改掉豆腐乳,用上日本味噌醬,模仿了媽媽開年時煮的粗齋,煮起了一鍋開年菜來。不知道,把這菜煮給媽媽吃,她老人家會怎麼說呢?大概,會說甚麼不夠,那裏不對的吧,哈哈。
人家說「春節吃蓮藕,好運年年有。」難得年初四遇見大家,在此祝金鼠迎春,好運年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