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2013
感動不是心動
張曼娟
張曼娟
張曼娟,祖籍河北,生於台灣的六○年代,在民歌與夢想的歲月中成長。
生於幸福溫暖的家庭,對美好情感深具信心,有柔軟敏銳的心靈,也有意志堅定的執行力。
相信自己可以軟弱也可以勇敢,享受孤獨又熱愛人群。
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海水正藍》,銷售超過50萬冊。近年來創作女性自愛書《女人的幸福造句》、《幸福號列車》等,認為女人必「先自愛而後人愛之」。
信仰愛情,卻不信仰所謂「永恆不變的愛情」,因此選擇單身生活,企圖探測靈魂的獨立完整。
以書寫與生活態度創造女性新美學,擺脫「剩女」之稱,邁向「盛女」的康莊大道。
具有文學作家與大學教授的身分,悠遊於古典與現代的領域,左右逢源。已出版作品約四十種,卻還有更多靈感等在前方。好愛情‧壞愛情
每周五更新
在小學堂夏令營的作文課,老師出了一個題目給國二的少年:「心動的時刻」,經過充分的引導之後,學生們振筆疾書,一篇篇作文很順利的完成了。可是老師們拿著作文在手,卻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這些十幾歲的少年,好多人竟然都把「心動」當成「感動」來寫了。
於是,在他們的筆下,看見烈日炎炎卻有交通警察在指揮交通,令他們為之「心動」;為了幫自己集菇菇筆,父母每天都喝超商的咖啡,使他們非常「心動」。甚至還有人引用歷史典故,說到三國時代為了請出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不肯放棄,等到第三次諸葛亮終於願意出山,那就是劉備「心動的時刻」,怎麼感覺有點像是BL的情節?於是我們終於發覺,現在的少年已經分不清心動與感動了。
我在臉書上PO了這個小事件,引起一些迴響,有人回應:「因為心動而交往,與因為感動而交往,差很多。」我想,這是真的明白心動與感動的不同的。
我的一個朋友,對未來充滿浪漫想像的三十世代芳芳說:「何必那麼嚴苛啊?如果一個人不斷令妳感動,妳就會心動的吧?」
四十歲的朋友小羽卻說:「心動的感覺愈來愈難遇到,但是沒有心動的感覺,就沒有活著的感覺,真的很矛盾。」
已經結婚二十年的如茵,沒有說話。芳芳問她:「如茵姐,妳會結婚是因為心動還是感動呀?」
如茵聳聳肩:「老實說,我很久沒有想這個問題了。當初,也許是因為心動才結婚的,但是兩個人愈來愈熟悉,很難有心動的感覺了。尤其,每天要處理的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怎麼心動啊?」
「但是,總還有感動的時候吧?」我忍不住要追問了。
「當老公去大賣場之前,打開櫃子,看我需不需要添購衛生棉,嗯,還滿感動的。還有,上完廁所把坐墊放下來,讓我省點事;還有,他先回家會把我的拖鞋拿出來,也滿感動……」她一口氣說了挺多的感動,表情愈來愈幸福。
感動不是心動,但想要共同生活,攜手往前走,卻是不可缺乏的必需品。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