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2015
新聞成為戰爭的凶器
日本國會參議院在9月19日通過安保法案,為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奠立法律基礎,日本社會爆發強烈的反對聲浪。
各大媒體有支持的,有反對的,各民調顯示反對的有百分之五十幾,支持的只有百分之三十幾。日本各地掀起人數以十萬計的示威。儘管民意未能阻止法案通過,但民情的洶湧將使執政者日後在行使武力時也會趨謹慎。這種情況使日本發動戰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媒體鼓動日國野心
早前日本電影《山本五十六》,據稱是根據不久前發現的山本的日記拍攝的。影片中負責執行偷襲珍珠港任務的日本太平洋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其實是反戰者,他在偷襲戰役後,認為日本應立即與美國議和,但當時日本社會籠罩著戰勝的狂熱,所有媒體都在鼓動日本擴大戰爭,山本在接受報紙訪問時表達尋求和平的意向,負責採訪的報社高層拒不接受,拂袖而去。日本就是在媒體盲目鼓舞下,陷入萬劫不復的戰爭深淵的。
今年是二戰70週年,中國大陸翻譯出版了一本由日本新聞學教授前坂俊之寫的書《太平洋戰爭與日本新聞》。這本書以1931年—1945年日本國內及中日關係方面的重大歷史事件為線索,詳細有據地敘述了日本主流報紙對這些事件的報道及其所造成的影響。指出日本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正是在政府管控新聞、新聞界放棄對政府監督的情況下發動並進行的。本應獨立客觀的第四權,卻一步一步淪為政客愚弄民心、推動戰爭的罪惡凶器。這是法西斯戰爭給人們最深重的教訓。
《太平洋戰爭與日本新聞》是一部中日戰爭新聞史,一部深入研究「新聞政策與國家命運」的經典著作。它資料翔實地敘述日本媒體如何從真相到謊言,從抗爭到屈服,從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脆弱的第四權如何在強權的鉗制下喪失底線,淪為幫兇。
漸喪失獨立批判性 淪為政治幫兇
如果說日本報業借助戰爭而大發展,是始於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那麼1931年至1945年的軍國主義時期,則是政府和軍方借助全方位對外侵略擴張行動而控制輿論的階段。本書揭示了報業這個日本最重要的輿論機關對於軍國主義勢力從抬頭到支配日本政治的記錄和態度,尤其是所謂主流報紙從揭露和批判軍部到退縮、沈默,再到順從和屈服的變化過程。根植於扎實的報史研究,讓我們得到了這樣的啟發:一個屈從於帶有軍國主義色彩的輿論壓力而放棄社會公器責任的新聞界是如何誤導國民的。
自1931年至1945年,日本軍國主義有一個持續走強的過程,其間從政界到學術界,再到新聞界不乏批判的聲音。軍國主義最初並未強大到一手遮天的程度。當時已經很發達的日本報界,如果秉持客觀公正的原則和民主自由的理念,是有可能阻止軍國主義思潮在整個社會氾濫成災的。可是《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等所謂的主流報紙,卻在稍作抵抗後率先從思想上逐漸喪失獨立性和批判性,進而成為體制附庸和幫兇。
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珍珠港事件,對於這些扭轉中國、日本甚至全世界命運的重大歷史事件,當時的日本主流報紙進行了怎樣的報道,這些報道又對時局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日本從野心膨脹到走向滅亡的歷史進程中,主流報紙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矇騙人民的技倆
九一八事變後,《東京日日新聞》以兩版篇幅刊登了以《保護滿蒙--我帝國的生命線》為題的特別報導。
報導主張「在滿蒙的特殊權益是經過日清、日俄兩大戰役,以十萬的生命和數十億的國幣為代價獲取的,是我國人民血和汗的結晶。」並將九一八事變的原因說成是「權益受到蹂躪和排日」所致,並不是領土上的野心。侵華戰爭期間,日本一直流行「滿蒙是日本生命線」的說法,好像不佔領東三省,日本就活不下去。現在看來,這些說法當然是純粹瞎扯。戰後日本也沒有滿蒙,資源跟原來一樣貧瘠,不也發展得很好嗎?諸如此類的理論只是專制者炮製出來矇騙人民,作為發動戰爭的藉口,但在當時卻愚弄了全國多數人。
為了發動戰爭,日本投入更多社會資源去壓制言論自由,進行輿論管制。這一時期,日本政府制定的輿論政策,以鼓舞士氣為重點,並極力為侵略戰爭尋找「正義」的藉口,宣稱戰爭的目的是為了解放大東亞人民,從而迷惑國民,驅使他們為侵略戰爭服務。
軍國主義為「神風特攻隊」的自殺式飛行員製造神話,說他們「為了表示對天皇的忠誠而非常高興地駕機撞入敵艦船」。為澄清歷史真相,《朝日新聞》主編渡部恒雄說:「他們說日軍敢死隊員勇敢並樂意去死,在死前高喊『天皇萬歲』,這完全是謊言。他們其實是待宰的羔羊,每個人都在猶豫不決,其中有些人站都站不起來。他們是被憲兵們推到飛機上去的。」
新聞與學術自由的抗爭
不過,即便在軍國主義登峰造極之時,日本政府的新聞管控也並非完全鐵板一塊,新聞界也絕非死水一潭,某些地方小媒體仍然堅持對戰爭進行毫不留情的批評。即便放到今天,這些言論也是非常有遠見的,體現了當時日本少數記者、編輯和知識份子對言論和新聞自由的深刻認識。而日本政府對他們的批評似乎還有所忌憚,並不敢把他們直接打入大獄。
日本學術界也有學術自由和勇氣,一些著名學者敢於批評軍部的政策。東京大學憲法學教授美濃部達吉曾屢次批評軍部政策,包括滿洲事變,雖然受到很大壓力,但是政府也不能撤他的教職。還有一位京都大學左翼法學教授,因宣揚馬克思主義理論而被日本教育部勒令停職,而京都大學法學部的16位教授、副教授和講師等39人竟提出集體辭呈,抗議這一決定。最後,京都大學的校長本人也辭職了。
推動翻譯出版這本《太平洋戰爭與日本新聞》的北大教授張千帆說在人格獨立上,今天中國知識份子還遠不如當年的日本。張千帆表示,這本書用一個個故事,很直觀地反映了戰爭和新聞的關係,生動展現了一個國家要走向法西斯主義,首先就要廢掉民主、管控新聞,因為這兩者是國家法西斯化的最大障礙。他認為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要反思這場戰爭的制度原因和我們自己的制度現狀。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太平洋戰爭與日本新聞》
作者:前阪俊之
由 新星出版社 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你點睇?】媒體近日報道有關愛隊涉活動造假或誇大以滿足KPI,事件會否影響你對關愛隊的印象?►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