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6/2013
茶壽學者周有光 108年的文化旅程
5月25日,中國大陸108歲的學者周有光出版了15卷,約450萬字的《周有光文集》。同時,在他的家鄉江蘇常州舉辦了「周有光與中國語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另外,記錄他百年人生的電視片《周有光》也舉行了開機儀式。
108歲在中國稱為「茶壽」,茶字的草花頭代表二十,下面一撇一捺是一個八,再下面是十和八,二十加八十八就是108。中國為長壽老人祝壽,有喜、米、白、茶壽之說: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看似七十七。米壽指88歲,因米字看似八十八。白壽指99歲,百字少一橫為白字。茶壽就是108歲。
周有光於1955年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參與擬定《漢語拼音方案》,建立了漢語拼音系統。現在外國人學中文,都用漢語拼音系統,大陸和海外許多人的電腦中文輸入法也採用漢語拼音。
出生於1906年的周有光,在1955年之前是從事經濟研究工作的,他留學日本,回國後在銀行做事,1949年任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和上海財經學院教授,從事語文研究時已49歲了。參與中國文字改革,成為編制現代漢語拼音的先行者之後,他又將目光轉向世界史、文化學等問題。
《周有光文集》收錄了迄今已公開發表的學術專著、隨筆雜文等作品。第一至第八卷主要是語言學、文字學、文字改革研究以及與中國語文現代化相關的專著和論文集;第九至第十五卷為周有光先生最近20年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及著作,包括散文、隨筆和雜文,其研究方向側重於文化史及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他的通俗文章和隨筆小品,俏皮靈動,諧趣橫生,大都涉及當今人們十分關注的重大和熱門話題。
周有光的連襟沈從文給他起的一個綽號,叫「周百科」,寓意他知識廣博。周有光通曉四國語言,曾受邀參與英文《不列顛百科全書》的漢譯,擔任過《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日文《不列顛國際百科全書》學術顧問等。「百科全書」被稱之為「沒有圍牆的大學」,編譯這樣的典籍無疑是重溫百科知識的過程。也許這一工作激發了周有光研究全球化、信息化、語文現代化和世界多國文化的熱情,使他晚年的學術生活在更廣闊的領域 大放異彩,從而成就了一位堪稱百科全書式的傑出學者。
周有光在百歲前後還廣泛閱讀各類文章、典籍,堅持寫作,並在閱讀、寫作中尊重史實,冷靜客觀,敢說真話。他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步驟曾作出這樣的歸納:在經濟方面,人類遵從農業化──工業化──信息化的演變路線;在政治方面,人類遵從神權──君權──民權的演變路線 ;在思維方面,人類遵從神學──玄學──科學的演變路線。這是歷史潮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5月25日,《周有光文集》首發會,108歲高齡的周有光先生未能到場,他在視頻中感激常州帶給他的快樂童年。他說自己近來常常會講兩句話:「要從世界看國家,不要從國家看世界」。他覺得這個新觀點可以用在每個方面,既可以是國家大事,也可以是個人生活。
著名學者資中筠表示自己很贊同周老從世界看中國的觀點,「全人類的智慧、是非善惡觀應該是相通的」。她認為周老對於人類發展規律的認識極具世界眼光。這種眼光不僅不空疏,「他的著作中更有很多數字,很多扎實的事實,以及很嚴謹的邏輯」,而且有深刻現實意義。資中筠認為中國現在存在兩種危險的思想,即狹隘的國家主義和民粹主義。她覺得周老的智慧可以把這兩者驅散,「也許不會那麼容易,但他在高處樹立了一道光。」
資中筠認為周有光的一生都有正義做底色,「我們這一代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某一時期以為自己發現了真理,後來才察覺跟錯了路,只能再回頭。我想周老也有這樣一個過程,但因為他有正義做底色,他是一定會回來的。」資中筠說,如果有了對正義的追求,條條大路都會通向真理。
周有光之子周曉平說,爸爸常對自己說20世紀是革命的世紀,21世紀會怎樣現在還不知道,但不管這個時代的環境如何,你總可以做一點好事情。當年爸爸被下放到甘肅的勞改農場,在那個時期寫出了《比較文字學初探》。周有光告訴他,不要灰心,要按照良心做點好事情,在不道德的社會也可以做有道德的事情。
歷經晚清、北洋軍閥政府、國民黨政府和中共建政四個歷史時期,周有光耳聞目睹了滄桑中國的百年變化,縱覽了人類歷史的演進軌跡。《周有光文集》是一套帶有歷史痕跡和現實關照的「一個人的語文百科全書」,集中呈現了「茶壽」學人的作品全貌,描繪了《漢語拼音方案》的前世今生,也浸染了這位中國最年長的「世界公民」的思想軌跡和文化旅程。
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在給周有光108歲生日祝壽的祝詞中感嘆:「從傳統成功過渡到現代知識人,從體制內服從型轉變為獨立、自由思想的知識分子,從經濟學、金融學教授變成文字學、文化學的著名學者,這一切的奇跡是怎麼創造出來的?這是厚基礎、寬口徑通識教育成功的表現,這一切難道不應當引起我國教育界深刻的反思嗎?不改革實用主義的狹窄專業化的教育模式,中國能夠培養出傑出的人才嗎?」
在《百歲口述史》裏,周有光提到自己在大學接受的是博雅教育,或叫「通識教育」,即培養基礎知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認為在學校裏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了怎麼自學,學會了獨立思考。學問是要自己學的,老師只不過指示道路給學生。他說,「通識教育對我的好處,就是在學校裏面選的課程比較廣,同時學到了怎麼樣自修的方法,有這兩點要改行就不大困難了。」
通識教育,獨立思考,自學的動力與能力,是推動一個人終生學習、永遠向前的基礎。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周有光文集》
作者:周有光
由 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