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2014
開埠首次集體婚禮
今日香港,大量新人為了結婚,動輒豪花數十萬籌劃婚禮,導致負債纍纍,甚或要請父母結帳,浪費金錢,遠離締結婚盟的本意。不少情侶為辦理終身大事,紛紛節衣縮食,奉行節儉生活。試以三十年代的一名三十歲的運菜工人為例,每月賺取二十二元,其中六元是家庭的基本開支,其中十元則匯寄內地,賙濟親友,剩下的六元,則是儲蓄。在這種情況之下,普羅市民若要籌辦一場盛大的婚禮,實在困難。
一九三三年十月的《天光報》,曾經記載一則財政困難而腰斬婚禮的故事。一名正在失業的吳姓男子,為了與女友共偕連理,徵得對方家長同意,篤定同月廿六日舉行婚禮。惟該名吳姓男子沒有積蓄,遂向叔父求借巨資。豈料叔父只答應借出三百元,餘款無法承擔,最終被迫腰斬婚禮,而到賀親朋,驚見會場空無一物,遂自攜賀禮離去。由此可見,當年三百元不可能籌辦盛大婚禮,若以一名運菜工人每月儲蓄六元為例,起碼四年以上才可以完婚。
基督教青年會有見及此,該會智育委員許地山(時任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林承芬(時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副行長)等人倡議節儉婚嫁。經過半年籌備,特於一九三六年二月十六日假上環必列者士街青年會,舉辦了開埠以來第一次集體婚禮。
是次婚禮,務必打破傳統禮節繁瑣的習俗,鑒於多人同時結婚,籌備開支則平均分配,節省了一筆無謂的花費。當日更邀得當時德高望重的周壽臣爵士證婚,周氏在晚清時期是首批獲派海外留學的人員之一,學成後任官清廷,官至二品。清亡後獲港英政府招攬,成為香港史上第一名議政局議員,其後更創立東亞銀行。在周壽臣證婚之下,當日結婚的新人,自然獲得公認,就連登報刊登結婚啟事的支出,亦可減省,達到節儉之目的。
典禮於下午四時三十分正式開始,十一對新人,在證婚人周壽臣爵士的監誓下,結為夫婦。周壽臣在發言指出,集體婚禮合符香港法律,呼籲社會各界同情這種結婚形式,並希望富裕人士率先仿傚。從周氏言辭中,當時社會對於這種集體婚禮,多有質疑,認為形式過於簡單,有別於中國傳統的繁文縟節。而其實這種婚禮由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發起,宗旨在於提倡節儉婚嫁,自從中國第一次舉辦以後,立即風行全國。是次婚禮籌備幾個月之久,獲得許地山教授(時任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和林承芬博士(其後出任中國銀行香港分區副行長)指導,並得周壽臣爵士證婚,實在難得可貴。當日的程序如下:
1. 司儀入席;
2. 奏樂;
3. 證婚人入席;
4. 主婚介紹人入席;
5. 奏樂;
6. 新郎新娘入席;
7. 來賓肅立;
8. 宣佈結婚者名單;
9. 新人行相見禮;
10. 新婚人交換戒指;
11. 證婚人授結婚證書;
12. 證婚人演說;
13. 名流演說;
14. 青年會會長演說;
15. 奏樂;
16. 新郎新娘退席;
17. 來賓講話;
18. 證婚人退席;
19. 主婚人介紹人退席;
20. 禮成;
21. 來賓退席;
22. 攝影留念。
鑒於前來湊熱鬧的人士眾多,青年會門前有童子軍及救傷隊維持秩序。禮堂內懸掛萬國旗幟,禮堂上面有中英國旗交叉放著,禮堂前面有一尺寬的「信望愛」三個圖案字樣,台後背以柔和燈光,流露莊嚴肅穆的氣氛。
由於青年會禮堂只可容納五百人,而主禮嘉賓、新人親屬則達千人,加上前來採訪記者,街坊鄉里,究竟當日怎樣疏導人流,則無從考究了。無論如何,這次婚禮屬於劃時代之舉,而其中提倡節儉的精神,亦足今日港人仿傚。畢竟婚姻原是兩人之間的承諾,只要情比金堅,其他儀式亦僅屬次要。即或花上數十萬舉辦盛大婚禮,若數年後又覺性格不合,瞬即離婚,那麼結婚又有甚麼意義呢?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