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8/2020
古道熱腸的「班門」歲月:馮永基建築與視覺藝術的交響人生(上)
趙健明 Janice Chiu
趙健明 Janice Chiu
昔日本行公式計算,描繪機器圖紙;如今沉迷油彩丹青,向往築夢遠方。人生、旅途常誤入“歧路”,卻屢遇美景。地平線上,總有我的背影……
建築.藝術.遠方
隔周五更新
已經很久沒有遇見一本能讓自己一口氣讀完的書了,直到最近獲馮永基先生親自贈與的《誰把爛泥扶上壁》。當時盡量掩飾如獲至寶的竊喜,並表示要通宵拜讀。本以為是戲言,殊不料才讀了第一章第一節,就已經被深深吸引。在這本有著戲劇性書名的自傳中,馮永基並未展開他作為一名卓有成就的水墨畫家的自述,而側重於艱苦歲月中的求學成長經歷,以及與「命運」這個對手的博弈,還有充滿激情和挑戰的建築設計職業生涯......,其中的甘苦非一般人所能想像。讀畢不禁掩卷問天:難道早年生活對他「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果然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暗示嗎?而最感動、最敬佩的是,無論早年命途坎坷歷盡磨難,又或是後來在建築設計和水墨藝術上獲獎無數的殊榮,都堪稱香港的一個傳奇,但在他的筆下這一切皆平實貼地,雲淡風輕,教人明白「人格魅力」為何物。
在馮永基的藝術人生中,有著兩段既關聯又相對獨立的主旋律——建築藝術與視覺藝術相互奏鳴,譜寫出不凡的生命樂章。在以「班門」(建築師)為第一重身份的歲月,最難忘及無悔的,是放下私人建築師事務所的高薪厚職投身政府建築署。憑著對建築的使命感,這位對香港城市設計有著古道熱腸的建築師,「突破公營機構重重制度的枷鎖,克服政治文化的種種刁難」,運用切合香港城市空間的新思維,以較自然的手法避免一切可能構成視覺污染的物體存在,主導設計了香港濕地公園、大會堂紀念公園、西九龍海濱公園、西貢海濱公園及視覺走廊、山頂公園、大嶼山「心經簡林」等的興建、改善和美化工程,令香港眾多公共建築設計有了質的提昇及飛躍。
置身於「心經簡林」之中的感覺寧靜而致遠,令人從中不單止感受到了其不凡的設計意念,更對《心經》中「無罣礙」的深沉意蘊有了更深刻的領悟。這組高度各8至10米、寬1米多的木刻佛經群,將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贈予香港人的《心經》墨寶,雕刻在以竹簡為概念的木柱上。為了表現《心經》的哲理性,讓本身屬於平面藝術的書法與立體的建築自然連合,38根花梨木柱依照鳳凰山麓的天然山勢排列成「無限」符號 (∞),寄寓了生生不息的意象。木刻群最高點是編號23的木柱,這裡刻意留白,以象徵《心經》「空」的要義。《心經》的梵文全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梵文裡面智慧和圓滿的象徵。心經簡林與大嶼山大佛遙相呼應,是對香港最深沉的庇佑和祝福。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