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6/2014
蒙娜麗莎
白水
白水
白水(1948-)廣東南海人,澳門出生,香港長大。羅富國教育學院畢業後到中大崇基學院讀哲學,1977年畢業後獲法國政府獎學金到巴黎學習,修讀新聞從業員課程、翻譯、哲學(美學)。一直停居巴黎。名片上自我介紹:西洋文化史,博物館講解員。
Art Walk@Paris
蒙娜麗莎 La Joconde
畫家:達文西(1452-1519) 意大利人
全名:Leonardo da Vinci
畫成於:1503年至1506年間
木板油畫,高77cm,寬:53cm
法王法蘭西一世1519年購得, 1798年入羅浮宮
現展藏於羅浮宮德農翼一樓蒙娜麗沙廳(第6室)
蒙娜麗莎前的景象
這幅每天有超過二萬五千人在它面前停步的油畫,蒙娜麗莎的微笑,已成為一種神話。不少導遊書將它列入羅浮宮三寶之一;其實,羅浮件件都是寶,三寶只是種宣傳手段。羅浮宮在1793年開幕時,此畫仍未在羅浮宮內。
法文叫La Joconde,是意大利文Mona Lisa del Giocondo的法國化,英語界一般稱為Mona Lisa或Mona Lisa的微笑。其實,畫中人是誰到今天仍是說不準。一般認為她是佛羅倫斯富商,做布料生意的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夫人,名字是Lisa Gherardini,或Mone Lisa。這畫是該商人為夫人向達文西訂製的。基本上未完成,達文西油畫總數不超過十五張,比較確定的十二張中有五張藏於羅浮宮,這幅是專家們最沒有存疑是達文西的作品。它可能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油畫。
年青女士的肖像是畫面的中心,迷蒙的山景做背景。水平線的表現異乎尋常。她的頭戴有輕盈的透明黑紗,身穿一般人穿的長袍,皮膚經過脫毛處理,那是當時的時尚。沒有眼睫毛及眉毛,她坐在椅上,兩手重疊,手臂順放在椅扶手上,她的頭部將水平線分成兩截,構成兩個空間。光源基本上來自左邊。由於彷彿有兩個空間,自然引起兩個時間感覺,當時間變易,觀眾的視線焦點會跟著改變,故此,畫中的女士的眼睛好像跟著觀眾視線而轉移。其實,是觀眾自己的視線調動。許多畫都有這種效果,惟達文西這幅比較明顯運用。眼角及咀角用暗影處理,這是達文西常用的SFumato(迷蒙蔭蔽法)。整畫的人物與風景互相融合,可以說達文西在此畫中達至技術高超境界。
這幅畫已有許多專論,但總是找不到比較被各方接受的說法。突出畫中女士的笑容起源自瓦薩里(Vasari 1511-1574) ;他寫的文藝復興時期一系列畫家的生平故事,一直被藝術史家借用。他說為甚麼蒙娜麗莎的笑容這麼吸引人,理由是達文西僱用一班樂師在旁演奏音樂,使被畫者精神得以放鬆。真的,畫中人好像正在聽甚麼的。但近代有些藝術史家認為瓦薩里並未看過此畫,只是靠二手資料來描述,因他有幾個錯誤描述畫中的地方。英國的名美術史家Kenneth Clark在1973年寫道:她的微笑可能是來自剛知道懷孕的滿意微笑。上世紀末甚至有種來自美國的怪論,說畫中人是位男士,是達文西本人。總之,理論多多,任君選擇。追溯歷史,這畫成為神話是在十九世紀一班藝術史家開始炮製出來的。
我得坦白承認,我對此畫沒有甚麼特別感受,可能是惡劣工作環境的影響;每次走近這畫時,只見大堆大堆的觀眾,拿著相機,不理博物館禁用閃燈的規定,爭先恐後去拍下肯定有保險玻璃反光影的照片。甚至,拿起大塊IPad去搶位拍攝。一般我不走近該畫,只讓客人自行去接近她,像朝聖一般。
紀念品店出售多種蒙娜麗莎
我想起倫敦國家畫廊前館長Neil MacGregor的一段話,半尖刻半酸溜溜說:好彩蒙娜麗莎不在他們那裏,它實在令到博物館空氣混濁,人人趕過去,只為看看她的微笑,忽略旁邊的甚具價值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佳作。這話是說對一些屬實的現象。自從日本人捐款為蒙娜麗莎攪了間專展廳,人群潮擁至,有時根本連站立的地方也找不到,更不要說作甚麼欣賞。
畫家達文西留下的畫不多,但在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家群中,他的江湖地位是過硬地被肯定的。他生於佛羅倫斯,工作活動主要在米蘭,有名的「最後晚餐」就是在米蘭完成,近年維修好,很值得一看。生命中最後幾年在法國渡過,死年67歲。他的成就不是完成的作品,許多他的作品都是未完成的,而是他不斷尋索事理的精神。他留下的筆記迄今仍是研究那一代的思想史非常珍貴的原始資料。達文西明確主張視覺與科學結合,是理念及經驗結合的實踐者。如果稱達文西為一偉大藝術家,不如稱他為一位意大利文藝復興高峰期的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更為貼切。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