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林皓霆離世 | 生前受抑鬱所困!抑鬱症3大症狀要留意!家人如何察覺患者抑鬱/自殺傾向?邊類勸慰說話會有反效果?

林皓霆離世 | 生前受抑鬱所困!抑鬱症3大症狀要留意!家人如何察覺患者抑鬱/自殺傾向?邊類勸慰說話會有反效果?

健康解「迷」

  寰亞藝人兼時尚達人林皓霆(Charles)周一(10月30日)離世,寰亞發聲明指,Charles近年飽受情緒病煎熬。據統計本港有超過30萬人患上抑鬱症,輕則損害日常生活功能,重則引致自殺危機,不容忽視。精神科專科醫生鄧萬豪接受《晴報》訪問時曾指,生活上的負面及悲觀情緒,有機會誘發抑鬱症。至於如何分辨心情不佳,或已患上抑鬱症,鄧醫生指出,主要留意3個核心症狀中,是否有症狀已持續兩周或以上。

 

  Charles的社交平台昨日(10月31日)公布其死訊,寰亞藝人管理有限公司同日發聲明,提到Charles近年飽受情緒病煎熬,但他一直以積極態度面對,然而不幸傳來噩耗,強調公司會盡全力向其家人和朋友提供一切協助,又表示:「希望大家能一直記掛著皓霆在時尚界努力展示的魅力和熱誠。」

 

  北角英皇道一間連鎖式賓館周一亦有一名男住客在房內燒炭輕生,現場證實死亡。警方指死者為一名姓林的35歲男性,現場留有遺書,生前有情緒病紀錄,資料與Charles相近。

 

 

 

 

 

 

 

 

 

抑鬱症3大核心症狀

 

  精神科專科醫生鄧萬豪曾接受《晴報》訪問指,遇上壓力或挫折,難免會出現負面情緒,假如情緒受到長期壓抑,恐會誘發抑鬱症;惟不少人面對困境時,難以分辨自己只是心情不佳,或是已經患上抑鬱症。鄧醫生表示,假如患上抑鬱症,患者或持續兩周出現以下3大核心症狀:

 

 

 

 

 

  •   持續廣泛情緒低落:連續兩星期或以上,對生活大部分事情感到哀傷、情緒低落。
  •   生活失去動力:經常感到失去動力,對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提不起勁。
  •   經常感到疲倦:經常覺得疲倦、能量嚴重不足

 

  此外,患者亦會出現失眠、胃口欠佳、體重下降、集中力及記憶力變差等身體變化;久而久之,更會出現許多負面想法,導致病情加劇。假如生活中已出現失眠,伴隨情緒、焦慮症狀等,狀況已嚴重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精神狀態及集中力,建議應盡早求醫。

 

拆解4大都市人減壓方法

 

  都市人每日面對繁重工作及壓力,學會如何減壓非常重要。鄧醫生表示,生活中有許多小習慣,其實都可以為大家輕鬆減壓:

 

 

 

 

 

 

 

 

抑鬱症惡化尋死徵兆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曾接受《晴報》訪問指出,抑鬱症患者只要定期食藥複診,絕大部分都可以痊癒,但部分病人如再遇上重大打擊、自行停藥則有機會惡化。如何察覺抑鬱症患者有自殺傾向,陳仲謀指,除了長期失眠及對所有事情失去興趣和動力外,比較明顯是病人會在言語間透露尋死念頭,例如提到「唔想做人」、「做人無意思」等,而且會寫下遺言、遺書,默默地安排身後事,「例如將貓狗安排畀人照顧,將銀行卡、密碼交託畀家人等等」。除此以外,家人還可留意一個小細節:

 

    「有一個很多人都會忽視的細節,就是抑鬱症患者,在家中突然『行唔安坐唔落』,不停在家中踱步『坐唔定』,而且表現得非常痛苦,這情況過往經常出現,反映他的病況可能已經很嚴重。」

 

一句說話恐有反效果

 

  當抑鬱症患者情緒低落時,很多時家人、朋友都會不斷說鼓勵說話。陳仲謀提醒,部分說話或會帶來反效果。他舉例指,很多時家人在勸慰時會對病人說「堅強啲」、「放鬆啲」、「好小事」,然而這些指導性、批判性說話,反而有機會病人情緒更差,「有些病人會覺得『咁小事我都應付唔到,即係我更加無用』。」他建議此時親友應避免給予太多意見,「以耳代口」充當聆聽者,讓其舒發情感,去了解病人的內心感受,並表示理解和體諒。

 

家人有否患抑鬱?4大層面判斷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曾接受《晴報》訪問表示,朋友和家人往往為未能察覺到身邊的抑鬱症患者而感到內疚,其實可透過以下4大層面,判斷身邊人會否有機會患上抑鬱症:

    1.睡眠:睡眠質素欠佳,出現失眠、發惡夢及入睡困難(躺到床上超過30分鐘仍沒法順利入睡),令情緒變差

    2.味覺變差:吃不出食物味道,又或是突然愛吃甜食

    3.長期便秘:腸胃出現異常情況,如長期便秘

    4.失去興趣:對日常生活喪失興趣,如一直盯著手機但沒有專注

 

  作為家人和朋友,當發現抑鬱症患者面對情緒起伏時,往往想要伸出援手。黎大森指出,聆聽是「給予回饋」的最佳方法,讓其宣洩負能量。他以失眠為例,若在勸慰時對患者說「瞓唔到呀?再努力啲試吓啦!」,反而令患者更有負擔。相反,他建議此時親友應說「見你瞓得唔好,係咪有嘢擔心?可以同我傾傾!」,同時聆聽過程中不應給予意見,也不要給壓力他們要立刻好轉,只要用將心比己的方式與患者溝通,便對患者有一定的幫助。

 

防止自殺求助熱線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389 2222

撒瑪利亞會24小時多語服務:2896 0000

生命熱線:2382 0000

明愛向晴軒:18288

社會福利署熱線:2343 2255

東華三院芷若園:18281

醫管局精神健康專線:2466 7350

利民會:3512 2626

協青社青少年服務熱線︰9088 1023

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噏」:www.openup.hk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