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遇上情緒問題,該看精神科醫生還是臨床心理學家?兩者分得清!臨床心理學家唔止傾偈咁簡單

遇上情緒問題,該看精神科醫生還是臨床心理學家?兩者分得清!臨床心理學家唔止傾偈咁簡單

Kaman Lee
心理全說

  經常遇到有情緒問題的朋友會問:「究竟我應該看精神科醫生、還是臨床心理學家呢?」 這個問題很普遍,亦反映出我們需要向普羅大眾多一點溝通和解釋兩個專業的不同。兩者都處理精神、情緒和心理的問題,不過訓練方式、診斷切入點、以及治療方法和焦點有所不同。

 

  先說精神科醫生(Psychiatrist):他們都是先接受西醫本科訓練,獲取醫科本科學位後再要接受六至七年專業培訓、正式通過專業試後,才可獲收精神科專科醫生的資格。一位精神科醫生(1)主要以處方精神科藥物作爲治療手法;(2)為人撰寫精神科醫療報告;(3)以醫療角度評估病人之身心機能狀況;(4)診斷和處理導致精神問題的身體狀況(例如因荷爾蒙失調導致的情緒問題),又或(5)因情緒問題導致的身體狀況(例如暴食、厭食、酗酒、濫藥、長期失眠或頭痛等)。有些精神科醫生會為病人提供心理治療。

 

 

  至於臨床心理學家(Clinical psychologist):大部分先要主修心理學,大學畢業完成後,要接受臨床的專業知識和實習訓練,通常學歷是碩士或博士,而且必須經過非常嚴謹和長時間的實習,才能成爲合資格的臨床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不能處方藥物,他們主要是的工作是(1)以心理測量工具和專業的經驗為病人的精神/情緒/心理狀態作出臨床的評估和診斷;(2)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去診斷導致精神/情緒/心理狀況的深層心理原因,例如童年陰影、原生家庭影響、創傷經歷等;(3)運用以嚴謹科學研究為基礎的心理療法,處理、治療和預防不同精神/情緒/心理疾病。

 

  現時臨床心理學的主流學派,有一重要的成分是抱持著「認知/思維/想法 --> 影響精神/情緒/心理」的觀念,所以幫助病人的心理療法都是以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為治療基礎,藉逐步調教病人學會正向認知/思維/想法而去改善其精神/情緒/心理狀態和大腦化學(Brain chemistry)。

 

  有些朋友誤會,找臨床心理學家只是找個人傾計而已,那是很大的誤會!臨床心理學的診斷和治療,當然需要利用到對話的方式(Talk therapy)作為一個過程,但那只是一個means 而絕非一個end。臨床心理學家受過非常嚴謹的專業訓練,會因病人的情況和進度,運用不同方法,例如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眼動身心重建法(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靜觀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等等。

 

  所以,治療一個精神/情緒/心理病,最理想的情況是同時得到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的協助,因為藥物處理了身體、大腦/荷爾蒙分泌的情況,還得要改變自己的思想、對外界的反應、價值觀方向等,學習到正向觀念,兩者雙管齊下,才能真正慢慢走出情緒困局。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