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每800人有1人患柏金遜症!新一代腦部監測設備助調節腦電刺激量,減少噁心、嘔吐副作用

每800人有1人患柏金遜症!新一代腦部監測設備助調節腦電刺激量,減少噁心、嘔吐副作用

健康解「迷」

  柏金遜症是慢性腦神經組織衰退疾病,據統計每800人便有1人患上此症,有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指,柏金遜症沒法根治,但可透過服藥和接受手術控制病情。其中,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可透過植入電極和刺激器,再發出電脈衝調節腦神經訊號,近年研發的新一代腦部監測設備,更可助醫生了解患者的實時腦電波數據等,精準調控腦電刺激量及用藥量,以達致最理想的治療效果。

 

陳曉暉醫生(左)指新一代設備有助適時調節腦電刺激量。右為潘德立醫生。(受訪者提供)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潘德立解釋,柏金遜症是一種慢性腦神經組織衰退疾病,源於腦幹內的「黑質」退化,使神經細胞逐漸分解或死亡,腦部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而多巴胺水平降低,將使腦部活動異常、指揮肌肉活動的功能受損,影響患者活動能力。此症一般在60歲或之後發病,惟約1成人早於40歲前發病。

 

深腦電刺激手術 3公院可進行

 

  潘指,患者初期手腳會持續或間歇不受控震顫、面部缺乏表情等,中後期則會容易失去平衡、說話不清、吞嚥困難等,但此症沒法根治,只可透過治療控制及紓緩病情。初期患者可透過服藥控制病情,惟藥效會隨時間減弱,症狀或重現,患者甚至會完全無法行動。若藥物無法控制症狀,患者可接受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無法接受開放式手術者則可進行伽瑪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惟所需治療時間因人而異,且可對部分腦部結構造成永久傷害。

 

  潘解釋,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是將電極植入預定深層腦部位置、把電極接上電線,並連接置於鎖骨下的刺激器,再發出電脈衝調節腦神經訊號。接受此手術的患者須為75歲以下、發病逾5年、對一線治療藥物左旋多巴治療有反應,惟藥效反應時好時壞、有明顯運動障礙、難以控制的震顫,及無法承受再多用藥劑量。他們亦須通過運動障礙團隊包括神經內外科的嚴謹評估,接受腦部磁力共振掃描等。

 

  他續說,本港於1997年引入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現由醫管局提供資助於3間大型公院進行。除了柏金遜症,肌張力障礙、癲癇患者等均是常見接受此手術的患者。

 

 

新設備去年引入 約30人已受惠

 

  另外,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陳曉暉稱,醫學界近年研發可實時監測腦部局部場電位(LFP)訊號的新一代設備,而LFP可反映大型神經元振盪及活動。醫生能在病人覆診時,透過連接至新系統的平板電腦,查看患者的實時腦電波數據、病發時的運動徵狀等,精準調控腦電刺激量及用藥量,以達致最理想的治療效果。

 

  陳指,患者會獲發連接至系統的手機,以便記錄與運動和服藥相關的電子日誌,例如在某時段曾跌倒等。另可按醫生指引適時調校腦電刺激量和用藥量,以改善運動徵狀和減少噁心、嘔吐和肚瀉等副作用。

 

  本港至今已進行約400至500宗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新監測設備自去年引入以來,亦已有約20至30人受惠。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