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秋天蕁麻疹 | 痕到死!風疹分急性慢性,可大可小!初發飲「加料」竹蔗茅根水滋陰清熱、紫蘇薑茶袪風解表!慢性蕁麻疹飲這款湯(附食譜)

秋天蕁麻疹 | 痕到死!風疹分急性慢性,可大可小!初發飲「加料」竹蔗茅根水滋陰清熱、紫蘇薑茶袪風解表!慢性蕁麻疹飲這款湯(附食譜)

中醫話

  「來又如風,離又如風,或世事通通不過是場夢……」秋風起,風又是百病之長;當人體感受風邪後,除了令人傷風感冒外,所謂「風盛則癢」,還容易發生皮膚過敏。秋冬季節是風疹的高發季節,一般風團出現後數小時內迅即消退,不留任何痕跡,時起時消,故中醫又稱「癮疹」。風疹雖不留痕跡,但亦不只是場夢!註冊中醫師温愛詩博士提醒,切勿忽略風疹的嚴重性而延誤治療。

 

風疹「可大可小」

 

  温博士表示,風疹學名「蕁麻疹」,一般分爲急性及慢性病情,而慢性風疹往往由急性風疹治療不當演變而來。很多人將風疹誤以為普通皮膚敏感,吃吃敏感藥就沒了回事。風團可生在身體任何部位,黏膜也可被累及,如風團發生在胃腸道黏膜上,則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如風團發生在喉頭黏膜上,則可有氣悶、呼吸困難,甚至有窒息的危險。

 

  蕁麻疹是一種由過敏引起的常見皮膚病之一,症狀包括:

 

● 突發性風團,風團大小不等

● 呈丘疹狀,可出現於局部或全身任何部位

● 風團呈鮮紅色或淡紅色,中心澄清而有紅圈,邊界清晰

● 伴有劇烈瘙癢及灼熱,甚至有痛楚感

● 風團散退後,没有皮損或疤痕。

 

中醫學睇風疹病因

 

  温博士指出,中醫學認爲本病的發生與體質密切相關,病因分為外因與內因。外因為外感寒熱風邪,蘊積肌膚,營衛失調所致;內因為素體稟賦不足,營血不足,血虛生風,或血中伏熱引發。其病理以「風」為主,「風盛則癢」,治療以袪風、養血為主。急性的治療以清熱疏風止癢為主;慢性治療則以養血滋陰為主,即中醫所說的「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常見臨床辨證五型:風熱相搏型、風寒外束型、氣血兩虛型、陰虛血熱型、胃腸濕熱型。
急性蕁麻疹因不能及時治療,往往容易發展為慢性蕁麻疹,慢性反覆發作而成難治之症。久病則傷及氣、血、精、津;津液以水分為主體,作為血液的一部分,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分布於人體每個角落,有調節臟腑,平衡陰陽的作用,故患者在日常飲食方面可以多挑選一些祛風除濕,養血生津的食物。

 

輔助食療推介

 

竹蔗茅根清熱祛風湯

 

材料:淡竹葉10克、甘草3克、浮萍6克、茅根15克、紅蘿蔔1條、馬蹄半斤、竹蔗1斤、芫荽30克(連根鬚)

 

 

製法:把材料洗淨,放入煲內,加清水適量,大火滾後轉文火煲1小時,熄火前加入芫荽煮2分鐘,再燜焗5分鐘後,即可飲用。

 

功效:滋陰清熱,涼血透疹。適合血熱風邪引起的蕁麻疹初期。

 

紫蘇糖薑茶

 

材料:紫蘇葉6克、荊芥3克、防風10克、生薑30克(連皮)、紅糖適量

 

 

製法:將所有材料沖洗,生薑切片,一同放入煲內,加冷水3碗浸泡10分鐘,大火滾後轉文火煲15分鐘,調入紅糖即可飲用。

 

功效:祛風解表,温中散寒。適合氣血虧虛兼有風寒之邪,或海鮮食物過敏引致的蕁麻疹初期。

 

益氣固表瘦肉湯

 

材料:黃芪12克、五爪龍12克、防風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紅棗(去核)5粒、陳皮3克、豬瘦肉半斤

 

 

做法:將瘦肉洗淨、汆水、切塊;其他洗淨,全部放入煲內,加清水適量,大火滾起轉文火煮1至2小時,加生鹽調味即可。

 

功效:益氣固表,養血祛風。適合慢性蕁麻疹兼有肺氣虧虛,體表不固症狀。有傷風感冒或燥熱者不宜。

 

註冊中醫師溫愛詩博士簡介

香港註冊中醫,中醫皮膚專家,中醫嶺南皮膚病流派傳人,養生美食設計策劃。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及中醫(針灸)碩士,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皮膚科)。多次擔任香港大學校友會餐廳及著名機構養生美食盛宴之全權策劃及演講,崇尚『藥食互補』、『寓養與食』,帶領極緻品味美食養生新潮流。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