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中暑

中暑

石鏡泉、吳國雄
健康快車

  近日市區日間氣溫高達33至35℃,而今年大暑在周六7月23日,天文台預測當日氣溫將達34℃,有機會自1972年以來成為最熱的大暑。大熱天時,無論在室内或室外,高溫下活動都有機會令人中暑。

 

中暑的原因

 

  中暑是指人體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由於水和電解質丟失過多、散熱功能衰竭引起的熱損傷性疾病。

 

  一、環境因素:高溫>35℃、高濕>60%、通風不良。

 

  當環境氣溫持續超過35℃以上時,人體內的熱量幾乎都要通過出汗蒸發。如果長時間在高溫、高濕、強熱輻射天氣的環境下工作或活動,可造成體內積存熱量逐漸增加,而出汗蒸發散熱卻愈來愈少,使體溫調節功能發生紊亂,導致人體體溫異常升高從而發生中暑。

 

  二、自身因素

 

  1、產熱增加:體力勞動、運動、發熱、甲亢等。

  2、散熱障礙:穿不透氣的衣服、汗腺功能障礙。

  3、熱適應能力下降:如營養不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久病臥床者、老年人、孕產婦。

 

中暑徵兆

 

  中暑症狀可總結為:汗、喘、快、暈,是一個逐步加重的過程。

 

  第一階段:汗、汗出如漿,體溫超過37℃;

  第二階段:喘、氣喘吁吁,人體通過急促的喘氣來呼出熱量,體溫繼續上升,滿臉通紅;

  第三階段:快、心跳加快,一分鐘能跳一百七八十下,此時就有心臟病發作的危險了;

  第四階段:暈、這時候出汗都困難了,要出也是冷汗,渾身卻是滾燙,體溫高到40度以上,高溫影響了大腦,人就會感覺頭痛頭暈,甚至昏迷。

 

  中暑到了這個階段,就是熱射病了。

 

圖片來源: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訓練中心

 

中暑的分類

 

  根據臨床表現分為三級: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如戶外活動時出現口渴、乏力、多汗、胸悶、心悸甚至煩躁不安或表情淡漠,便需要注意是否已經中暑。

 

 

一、先兆中暑

 

  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等,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降溫,補充水和鹽份,短時間內即可恢復。

 

二、輕症中暑

 

  體溫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或出現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同先兆中暑可於數小時內恢復。

 

三、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按其嚴重程度可細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

 

  1、熱痙攣

 

  多見於健康青壯年人。在高溫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大量出汗後出現短暫、間歇發作的肌肉痙攣性,對稱性和陣發性疼痛,無神志改變。必須迅速轉移到陰涼通風處平臥,補充鹽水或飲用電解質溶液。熱痙攣一般持續約3分鐘後緩解,常在活動停止後發生。

 

  2、熱衰竭

 

  多見於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疾病病人。在嚴重熱應激時,由於體液和血納丟失過多,補充不足所致。表現為疲乏、無力、眩暈、噁心、嘔吐、頭痛等。有時會出現呼吸增快、肌肉痙攣、多汗、體位性眩暈和暈厥。體溫輕度升高,無明顯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表現。檢查可見血細胞比容增高、高納血症和肝功能異常。必須迅速降溫,如血容量嚴重減少、電解質紊亂時需靜脈輸液。

 

  3、熱射病

 

  熱射病最為嚴重,是一種致命性急症,又稱中暑高熱,死亡率高達 40%-50%。熱射病是由於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導致機體核心溫度迅速升高,體溫超過40℃,伴有高熱、無汗、意識障礙(如驚厥、昏迷)等「三聯徵」。多器官系統損傷的嚴重,表徵皮膚乾燥、灼熱而無汗等。患者會同時出現嚴重神經系統症狀,如不同程度意識障礙、嗜睡、木僵甚至昏迷。

 

下一頁:中暑急救原則

 

CONTINUE READING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