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心情差致經常黑面?其實是柏金遜症狀

心情差致經常黑面?其實是柏金遜症狀

醫言相信

  柏金遜症是本港最常見腦部退化疾病的第二位,僅次於認知障礙症。隨著香港人口持續老化,柏金遜患者將日益增多,但大眾對它的了解仍很片面。早前有病人表示,太太常投訴他「黑面」,我便向病人家屬解釋,面部表情並不代表心情,面部肌肉僵硬無表情,其實是由柏金遜症引起。

 

  柏金遜症目前成因不明,醫學界相信跟基因及環境因素相關,患者普遍在六十歲後初次發病,但也有十分一患者在五十歲前發病。在發病前幾年,其腦部已開始產生病變,直至腦幹的黑質細胞退化達五成以上,才出現各種症狀。最為人熟悉的傳統症狀是手震、僵硬、行動遲緩、走路不穩。但還有一些非運動神經系統的症狀,或會出現在初期,例如:喪失嗅覺或味覺、睡眠問題(如不安腿、睡著時開口說話及跌下床)、焦慮、抑鬱、便秘、性功能減退及血壓忽高忽低等。最誇張是有一位病人平躺時血壓高達222mmHg,站起來後即跌至80mmHg。他晚上起床如廁,都會暈倒地上。一般會建議他日間服藥提升血壓,晚上使用尿壺,以減少起來次數。


以左旋多巴胺控制病情

 

  柏金遜症尚未有根治方法,而控制柏金遜症狀最有效的藥物,是左旋多巴胺。但因左旋多巴胺有「蜜月期」,蜜月期後藥效會下降或出現多動症,所以曾有人擔心其副作用,認為愈遲用藥就愈好。可是,如太遲用藥,患者會因生活受病情規限,而減少運動,肌肉萎縮、社交圈子變窄、影響情緒等。其實,大部分藥物的副作用都可經調整劑量、種類及服藥時間去處理。及早用藥,方為上策。

 

  醫生會根據病人的實際需要而訂立治療方案,務求讓病人融入病發前的生活。例如,筆者有兩位病人的病情相若,一位是校長,一位是退休人士。前者經常要開會,不想讓同事看到他手震,所以用藥目標是要有效地消除所有症狀,劑量會比退休人士重,服用次數也較頻密。

 

  除了服藥,深部腦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也是較有效的治療方法,但主要用於六十歲以下的患者,如他們病情差得快,藥物成效開始欠佳,就可考慮深部腦刺激。不過,對於年長患者,因其大腦很多時已萎縮,身體或伴隨其他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深部腦刺激未必是一個優先選項。

 

  柏金遜症由發病到晚期,可長達二十年,而隨著歲月,柏金遜症患者的腦退化會由腦幹慢慢延伸到大腦其他位置,約五成患者到中晚期,更會出現認知及記憶問題。現今醫學昌明,大部分人不會因柏金遜症而縮短壽命,但如及早發現,便可及早治療減輕症狀,延緩病情的惡化速度,回復接近正常的生活。

 腦神經科專科鍾鎮邦醫生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