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後疫情的情緒支援:如何觸景不傷情?走出哀傷,到「花園」擁抱回憶

後疫情的情緒支援:如何觸景不傷情?走出哀傷,到「花園」擁抱回憶

羅凱寧Stephanie
安老職人

  「後疫情」是每一個安老院工作者必須面對的下一個挑戰。安老業界於第五波新冠疫情後「元氣大傷」,絕大部分安老院舍也曾經歷疫情爆發甚至親歷長者離世。作為營運者,除了擔心疫情再度爆發,出現「復陽」甚至「二次感染」外,更需要面對的是「後疫情」所帶來的哀傷情緒。

 

目睹長者失救離世 遺下椎心傷痛

 

  安老院舍面對院友離世看似司空見慣,但不同的是過往院友經歷由老、病到離世,當中有著一定的過程與心理準備,但在疫情下這份離別卻來得措手不及,就像一場毫無準備的突襲,為我們帶來難以平伏的悲痛。筆者因為工作關係,曾到訪幾間早期疫情爆發嚴重的院舍並和負責人談論染疫至今個多月的情況。其中一間院舍全院126人中約八成(即101人)染疫,最終18人離世,當中3人更是在院舍離世。

 

  對於院舍營運者和前線護理員來說,疫情對我們造成的傷害不僅是每天新聞報道上那些驚人的死亡數字,而是員工親眼目睹自己悉心照顧的長者失救離世,那份錐心的痛是非筆墨所能形容。畢竟,安老院舍與醫院不同,每個院友都居住了一段時間,習慣喜好我們都瞭如指掌,他們突如的離開就像失去了熟悉生活的一部分。加上疫情前剛好是農曆新年,家人不能探訪,員工們都充當住長輩的親人與他們一起參與各項熱鬧的慶祝活動,事隔數星期,本來住滿長輩的院舍,突然空出了十幾個房間,本是熱鬧的地方頓時彌漫著哀傷的氣氛,院舍員工眼見這無情的改變,來不及傷心仍然要緊守崗位照顧康復中的長者。然而我們都知道 : 那套防護衣背後,是一顆等待療癒的心。

 

本是熱鬧的地方頓時彌漫著哀傷的氣氛,眼見這無情的改變,

來不及傷心仍然要緊守崗位照顧康復中的長者。

 

釋放與表達感受 有助走出哀傷

 

  根據資深社工分享,處理哀傷情緒中,幫助當事人了解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及表達情感是非常重要,能有助走出哀傷。在我們院舍居住的50位長者中,有8位於第五波疫情間離世。在痛失院友後,上星期我們與同事進行了學習圈分享(Learning circle),不同崗位的同事包括護理員、院舍廚師、清潔員、司機以至管理層圍圈而坐,一起輪流分享每個人對院友離開的感受,在柔和的音樂下,大家都表達了感受與情緒。

 

  「記得每次同美玉做完護理後,都會說唔該姑娘,她真的很貼心呢!」,「華叔每次餵完奶水都吵著要快點拆掉奶喉!急性子性格但又十分可愛!」院長梅姑娘和護理員阿君邊哭邊把院友生活點滴及趣事道出 ,「我真的很想念阿好的笑聲。」那一刻大家終忍不住淚水,把壓抑已久的悲働和傷痛都抒發出來,疫情爆發以來,全院上下每天疲於奔命,這一刻成為了眾人情緒宣洩的出口,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次分享,讓大家表達內心感受及面對自己的情緒。「疫症帶走了他們,但這次共同經歷的一切卻令我們團隊更齊心更團結!」護理員阿君抹去眼淚笑著鼓勵大家說。同事們的互相鼓勵及擁抱,成為了面對無情疫症下的堅強後盾。

 

 透過文字表達與分享,有助員工走出哀傷。

同事們的互相鼓勵,成為了面對無情疫症下的堅強後盾。

 

生命花園  讓愛灌溉成長

 

  筆者曾學習源自美國、由Dr. Bill Thomas所創立的「伊甸哲學」(The Eden Alternative®),當中所提倡以人為主導的服務理念,能讓安老院成為一個家庭式的地方,擺脫醫院般舊有的框架。他們更把院舍比喻成花園,這個「花園」由石頭、鵝卵石及沙粒組成,代表著的是每個人生命的大小事,甚至一些意想不到的片刻。花園得以成長需要水的灌溉,不然沙石只能組成荒漠,而水代表著我們與長輩建立的關係,在「花園」中流動的水貫穿了沙石,如同彼此關係滋養了我們的生活,透過這份情誼連結每個片刻。因為「伊甸哲學」(The Eden Alternative®)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凝聚院舍非常重要的一環。

 

  於我們院舍一角,一張張手寫的卡片掛了起來,檯面上放置了蠟燭與鮮花,連同同事摺的七彩顏色紙鶴組成了加油站,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表達思念:或許,有些傷痛,多年後我們也未能撫平,但這個「花園」盛載的依然美好,流動的水讓我們連結著並得以一起灌溉成長。傷痛之餘,我們更應學會欣賞每位長輩走完一趟生命的旅程,大家一起擁抱在「花園」的每個片刻及回憶,為我們的以後好好加油。

 

一個小小的角落盛載著無限思念,

我們應學會欣賞每個長輩走完一趟生命的旅程。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