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小兒發育】兩歲仍常流口水,或是口肌障礙;5個簡易方法訓練

【小兒發育】兩歲仍常流口水,或是口肌障礙;5個簡易方法訓練

健康解「迷」

  新生嬰兒出生首12個月,對事物充滿好奇,甚麼也會放入口。有言語治療師指,口肌障礙可影響幼兒日常生活、學習,當嬰兒於口腔期,家長可讓他們大膽用口咬一些安全物件,以助口肌發育,減少口肌障礙的機會;若兩歲大仍常流口水,就應向言語治療師或兒科醫生求助。

 

  口部肌肉包括控制上下顎、唇部、舌頭及面頰活動的肌肉,幼兒的口肌在母親胎中已開始發育,出世後36個月的口肌能力,幾乎已與成人無異。惟有幼兒或因發展遲緩,出現口肌障礙。

 

兩歲仍常流口水 或口肌障礙

 

言語治療師潘穎文

 

  救世軍天鑰家庭及兒童發展中心言語治療師潘穎文表示,口部肌肉對兒童成長相當重要,影響日常發音、進食之餘,亦影響學習和語言發展,甚至影響幼兒認識世界,「他們不懂得味道、分不清質感,學習形容食物時會遇到障礙,不知何謂甜,何謂硬。」

 

  至於如何分辨幼兒口肌是否出現障礙?潘稱家長可觀察幼兒流口水的情況,因兒童成長至兩歲應能自行控制吞口水,若仍經常流口水,則有機會口肌障礙。

 

BB開始食正餐後,家長可適時引入不同質感食物,助發展口肌。(iStock)

 

  另一個分辨方法是留意子女進食情況,口肌低敏的幼兒或無能力進食固體食物,故會對質感較硬的固體食物特別抗拒,「父母可用不同方法教子女進食不同質感、不同味道的食物,並教他們使用不同餐具,勿把食物剪得太碎,若發現子女持續對進食無興趣,甚至能力不足以咬碎食物,可向言語治療師或兒科醫生求助。」

 

  潘指出,言語治療師會首先向家長了解幼兒日常的進食習慣,並會指示幼兒活動舌頭、造出口形,以測試其口肌的靈活性、活動幅度和力度。針對幼兒口肌的訓練,言語治療師會指示小朋友透過活動顎部、嘴唇與舌頭,加強感知、力度、活動幅度和靈活度,最簡單的練習為正常吹氣,例如吹泡泡、吹笛、吹哨子等,可強化圓唇力度、顎部和舌頭肌肉;至於吸氣練習則會指示小朋友用飲管吸住紙碎,由一處移去另一處,觸感遊戲亦可加強肌肉感知,例如將潤膚膏塗在面部,讓小朋友指出位置,每周訓練3至4次,持續3個月便可見明顯效果。

 

 

讓孩子 多吃不同質感食物

 

  日常生活方面,潘則建議家長在嬰兒口腔期(即0到12個月大),讓小朋友大膽用口咬玩具等安全物件,吸吮母乳亦有助發展口肌,當開始食正餐後則可適時引入不同質感的食物,並可與小朋友每日刷牙。她又推介,卡祖笛是一種訓練兒童口肌的好工具,演奏卡祖笛時不是單純「吹奏」,而要用聲帶「哼唱」,可同時訓練發聲。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