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4/2025 10:04
【關稅戰】駿利亨德森:中國需支持受影響行業,或有額外刺激措施
《環富通基金頻道24日專訊》自從美國對等關稅公布以來,經過幾輪提高關稅之後,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率提高到145%(藥品、技術硬件和半導體除外),而中方將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提高至125%。中方的態度明確,「不願打,也不怕打。奉陪到底。」對此,駿利亨德森投資大中華區股票部主管兼投資組合經理繆子美指,這樣的水平可能會暫時使雙邊貿易停滯,不過留意到中國當局尚未放棄今年5%GDP增長目標,意味當局今年內或會引入刺激經濟措施。
*大部分出口行業應對關稅能力較低,對進口依賴影響可控*
她提到,2024年,中國對美國的總出口約5247億美元。整體而言,中國的大部分出口行業應對關稅的能力較低到中等。企業需要通過提升產品價值、開拓新市場、優化供應鏈、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進行調整。政府需要為受影響行業的中小企業提供支持。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分析,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商品總額約1636億美元。總結來看,雖然對美國商品徵收關稅可能會增加某些領域的成本,但由於低端產品有替代來源和高端美國產品的有限供應,對中國進口依賴的整體影響是可控的。
*尚未放棄今年5%GDP增長目標,已宣布刺激方案或優先實行*
鑑於近期關稅放寬的空間有限,中國正在積極研究穩定措施,可能包括降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大額回購、企業救助、匯率穩定措施,以及金融市場的穩定。最初預計關稅戰2.0最糟糕的情況是60%的關稅會使中國增長率下降2個百分點,因此,12萬億人民幣的財政計劃比去年增加了2個百分點(相當於GDP的1.5%)。因此,中國的決策者在上個月的兩會上維持了2025年「約5%」的GDP增長目標,這暗示他們將竭盡所能抵銷更高的關稅,實際上提供了政策保護。政策制定者尚未放棄2025年5%的GDP增長目標。然而,他們不太可能會過度反應,並且可能會傾向於較被動的取態。
北京可能會在第二季度優先進行先前宣布的2萬億人民幣方案。財政擴張尚有空間(6.2萬億人民幣,2024年為4.9萬億人民幣),地方政府現在被允許使用這些資金來償還欠企業的債務。今年兩會宣布的財政計劃共達12萬億人民幣,比去年高出2個百分點。貨幣政策立場已轉向「適當寬鬆」,500億人民幣銀行資本注入已完畢。RRR有機會下調50個基點,利率有機會下調20個基點。政府還明確表示支援住房和股票市場,標誌著優先順序的重大轉變。更多消費和投資政策即將到來。
隨著關稅現在增加到145%,影響將是上述刺激措施所無法抵銷的。再者,重點將需要轉向支援出口驅動型中小企業。但是,正如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所說,沒有人認為它們是可持續的。因此,中國可能會推遲引入新刺激措施,但如果談判比預期時間長,也可能會在2025年下半年宣布1至1.5萬億人民幣補充方案,以抵銷大部分額外影響。
*看好AI及半導體等技術板塊,看好國內消費板塊*
在應對當前貿易戰複雜的環境中,中國正在經歷廣泛的社會經濟變革--從「規模製造」時代向「智慧、數碼」時代的轉變--這一轉變也正在重塑中國的投資和金融環境的格局。展望未來,科技領域可能也會吸引政府的重點支持,因為這是中美競爭的重要前線。投資策略應專注於能夠受益於數字經濟崛起的行業。隨著傳統行業在去全球化壓力下的重要性減少,關注應轉向平台領袖、在線集成和人工智能的公司。這些行業可能推動未來增長並呈現顯著的投資機會。人工智慧、計算能力和半導體行業在這次技術和產業變革中扮演關鍵角色。因此,投資組合增持這些行業,利用其足以主導下一波經濟增長的潛力。
2023年總國內消費(家庭39.6%+政府16.5%)佔GDP的56%,遠低於全球平均的76%,特別是對於人均GDP為13300美元的中等收入國家。2020年北京提出「雙循環戰略」,旨在提高中國國內生產和消費能力,防範未來衝擊。此次關稅是一個強勁的催化劑,加速經濟轉型至更依賴國內需求的模式。從長期來看,這實際上可能對中國有利。在兩會上,中國政府宣布了支持消費的30項行動計劃。家電、汽車、家裝、電動滑板車、手機和平板電腦受益於500億人民幣的消費品換新計劃。在通貨緊縮環境下,能夠保持韌性的消費股包括具備「可負擔替代品」屬性的大眾消費品及罕見奢侈品以及小眾品牌。(wa)
*大部分出口行業應對關稅能力較低,對進口依賴影響可控*
她提到,2024年,中國對美國的總出口約5247億美元。整體而言,中國的大部分出口行業應對關稅的能力較低到中等。企業需要通過提升產品價值、開拓新市場、優化供應鏈、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進行調整。政府需要為受影響行業的中小企業提供支持。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分析,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商品總額約1636億美元。總結來看,雖然對美國商品徵收關稅可能會增加某些領域的成本,但由於低端產品有替代來源和高端美國產品的有限供應,對中國進口依賴的整體影響是可控的。
*尚未放棄今年5%GDP增長目標,已宣布刺激方案或優先實行*
鑑於近期關稅放寬的空間有限,中國正在積極研究穩定措施,可能包括降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大額回購、企業救助、匯率穩定措施,以及金融市場的穩定。最初預計關稅戰2.0最糟糕的情況是60%的關稅會使中國增長率下降2個百分點,因此,12萬億人民幣的財政計劃比去年增加了2個百分點(相當於GDP的1.5%)。因此,中國的決策者在上個月的兩會上維持了2025年「約5%」的GDP增長目標,這暗示他們將竭盡所能抵銷更高的關稅,實際上提供了政策保護。政策制定者尚未放棄2025年5%的GDP增長目標。然而,他們不太可能會過度反應,並且可能會傾向於較被動的取態。
北京可能會在第二季度優先進行先前宣布的2萬億人民幣方案。財政擴張尚有空間(6.2萬億人民幣,2024年為4.9萬億人民幣),地方政府現在被允許使用這些資金來償還欠企業的債務。今年兩會宣布的財政計劃共達12萬億人民幣,比去年高出2個百分點。貨幣政策立場已轉向「適當寬鬆」,500億人民幣銀行資本注入已完畢。RRR有機會下調50個基點,利率有機會下調20個基點。政府還明確表示支援住房和股票市場,標誌著優先順序的重大轉變。更多消費和投資政策即將到來。
隨著關稅現在增加到145%,影響將是上述刺激措施所無法抵銷的。再者,重點將需要轉向支援出口驅動型中小企業。但是,正如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所說,沒有人認為它們是可持續的。因此,中國可能會推遲引入新刺激措施,但如果談判比預期時間長,也可能會在2025年下半年宣布1至1.5萬億人民幣補充方案,以抵銷大部分額外影響。
*看好AI及半導體等技術板塊,看好國內消費板塊*
在應對當前貿易戰複雜的環境中,中國正在經歷廣泛的社會經濟變革--從「規模製造」時代向「智慧、數碼」時代的轉變--這一轉變也正在重塑中國的投資和金融環境的格局。展望未來,科技領域可能也會吸引政府的重點支持,因為這是中美競爭的重要前線。投資策略應專注於能夠受益於數字經濟崛起的行業。隨著傳統行業在去全球化壓力下的重要性減少,關注應轉向平台領袖、在線集成和人工智能的公司。這些行業可能推動未來增長並呈現顯著的投資機會。人工智慧、計算能力和半導體行業在這次技術和產業變革中扮演關鍵角色。因此,投資組合增持這些行業,利用其足以主導下一波經濟增長的潛力。
2023年總國內消費(家庭39.6%+政府16.5%)佔GDP的56%,遠低於全球平均的76%,特別是對於人均GDP為13300美元的中等收入國家。2020年北京提出「雙循環戰略」,旨在提高中國國內生產和消費能力,防範未來衝擊。此次關稅是一個強勁的催化劑,加速經濟轉型至更依賴國內需求的模式。從長期來看,這實際上可能對中國有利。在兩會上,中國政府宣布了支持消費的30項行動計劃。家電、汽車、家裝、電動滑板車、手機和平板電腦受益於500億人民幣的消費品換新計劃。在通貨緊縮環境下,能夠保持韌性的消費股包括具備「可負擔替代品」屬性的大眾消費品及罕見奢侈品以及小眾品牌。(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