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2021
M+ Museum is open!於簡約的清水混泥土空間中,漫遊細賞六大展覽的逾千件藏品
雕塑就是空間與自身的媒介:「安東尼·葛姆雷 亞洲土地」
二樓是展廳的聚焦點,而西展廳展出的是世界知名雕塑藝術家Antony Gormley的大型作品——《亞洲土地》。作品是藝術家自1989年開始創作的《土地》系列的其中一組裝置,亦是目前此系列的最大型之作。
Antony Gormley在過去四十年的藝術創作中,不斷探索身體與空間的關係,他的雕塑作品既有以工業材料為主的媒介,也用有機物料呈現。《亞洲土地》便取了125噸來自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的稀有紅黏土為原材料,並邀請當地300多位來自廣東象山村的村民一同參與,5天內捏造了21萬個手掌般大小、可站立及有眼睛的泥人,並送至當地窯場進行燒製,以不同溫度燒製而成的泥人有微妙的色澤變化。
《土地》系列是一個全球性的計劃,有過澳洲、北美、南美、歐洲等版本,同樣是邀請當地居民共同創作,看似用相同的方法Methodology去實行,但作品本身卻又不盡相同——因為造物者不同、所採用的泥土不同、就算看似隨手捏造的方法也不同,甚至拉遠到各地具備獨特的文化背景。所以,不僅每個《土地》系列是獨立的存在,且每個《土地》系列中的每一個泥人都是不同的。
The viewer then mediates between the occupied and unoccupied areas of a given building. I like the idea of the physical area occupied being put at the service of the imaginative space of the witness.
二千呎的展廳只夠放置21萬個泥造雕塑的一半,但亦足以懾人。從門框外向內看,數以十萬計算的泥造雕塑佈滿整個展覽空間,同時面朝觀者,兩者之間形成的對望,恍惚間,這一雙雙空洞的眼睛模糊了觀看與被觀看的界線,營造了空間錯位的感覺。同時,在觀看這片泥造雕塑的人海時,泥人身上所留有的痕跡,又仿如帶我們回到過去,看見造物者在造物時的模樣,就好像他曾在TED演講中的分享——「雕塑可以把我們與空間作聯繫。」
展覽的另一邊,是攝影師張海兒的一系列黑白攝影作品,是造物者與所造泥人的配對照,透過攝影作品本身,可延伸想像,想像造物者本身的性格與情感,與所造物品之間的聯繫,再次提醒觀者,造物者與作品本身缺一不可與其靈魂所在。
【你點睇?】媒體近日報道有關愛隊涉活動造假或誇大以滿足KPI,事件會否影響你對關愛隊的印象?►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