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8 11:27:06

創客空間裏,人人都是發明家

習慣成自然

 

  還記得你讀小學的時候,老師經常跟你說的一句話嗎?

 

  「不准!」

 

  一開始你還會覺得這樣的命令很恐怖,但是,慢慢地,你也開始習慣了,甚至你根本不會去質疑這樣的命令是否合理。

 

  一直讀到大學畢業,出來工作,你都習慣了「不准」。

 

  不准亂說話,不准亂碰東西,不准複製,不准用手機……

 

  類似這樣的「不准」太多了,多到你甚至不再去質疑它們的存在是否有必要。


「不准」不是絕對的

 

  直到有一天,你發現,好像這樣的「不准」實在太多了,甚至你也開始懷疑其存在之必要。

 

  因爲老師跟我們說「不准」,所以我們很多人都不去嘗試畫畫,不去嘗試跳舞,不去嘗試各種創作,因爲我們以爲自己並不具有那樣的能力。

 

  但是假如有一個空間,你去到那裏可以動手去進行各種創作,並且可以得到其他人的鼓勵和指導,甚至自己創作出來的東西還可以展示給其他人看?

 

  其實這樣的空間在國外已經很流行了,叫做創客空間(英文名是 makerspace 或 hackerspace)。一開始是在美國以及德國出現,之後則猶如病毒式的擴散到全球各個角落。據 hackerspaces.org 網站的統計,全球目前已經有數百個這樣的空間。

 

  就連中國大陸最近也開始流行這樣的概念。在上海,就有數家「社區創新屋」新近開放。凡是住在當地的社區居民,不論年齡,皆可去到這樣的空間,去做一些動手創作。

 

  據報道,「創新屋」整間小屋大約100平方米,按前來體驗的「發明家」等級來劃分區域 ―― 「動手區」適合3到8歲的孩子,他們可以完成各種科學小實驗;「基礎區」適合發明和動手的「菜鳥」,裏面安放了切割木板的小機床等;而「提高區」則為具備一定動手和創作基礎的市民開設,裡面佈置了更加細分的各類機床,有用於切割、打磨金屬的銑床、用於木材和有機玻璃切割的曲線鋸床、用於為金屬打孔的鑽床等;如果各方面能力都比較優秀的「發明家」可以直接晉級到「拓展區」。

 

  在美國,有一個叫 School Factory 的機構則致力於推廣這樣的創客空間。他們幫助美國各地有志於成立創客空間的個人和團體,建立一個個的創客空間和網絡。這些創客空間很多都是以會員制的形式來運作,整個社羣都可以參與空間的管治,他們通過民主討論來決定空間的發展。這些創客空間跟普通的社區空間的一個最爲重要的差別是,在創客空間,任何會員都可以使用那裏的工具(包括3D列印機、各種電子元件以及各種可以用來進行的器械),在其他會員的指導下,或者通過自己摸索,去做出一些好玩(是的,它們必須是好玩的!)甚至是有意義的東西。

 

  舉個例子吧。有人在荷蘭意識到空氣污染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他們並不相信政府提供的相關空氣指數。於是決定自己動手DIY出一個空氣檢測的裝置,並且命名爲 Air Quality Egg —其實就是用一些非常廉價的電子元件拼裝起來的一個小型的檢測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家裏外牆放置一個這樣裝置,而且所有的裝置都能聯網。於是所有這些裝置的檢測結果綜合起來就會變得更加可信了。而做出這樣一個玩意的,就是一些「不務正業」的玩家。

 

先做,然後再徵求許可

 

  全球所有的創客空間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有一句叫“Ask permissions later” 格言。換言之,只要你有甚麼idea想實現出來的,就到創客空間裏去把它做出來,無需問「我是否可以」。假如你不懂,可以找人來教,但沒有人會阻止你去做你的創造。那是一種非常鼓勵你去動手的環境,也是一個不同年代之間的創客可以互相學習的環境。大家通過做項目,一起合作,過程中所有的問題都能從本地創客空間社羣或者從網絡上找到答案。

 

  也許我們還不敢說創客空間就是孕育下一代創業者的搖籃,但是起碼這些空間給我們展示了另外一種新的空間的概念,它比單純的共用工作空間更進一步,更富於活力而且能夠促進跨代共融與合作。爲何香港不能有一些類似這樣的空間呢?

 

上海首批四家「社區創新屋」開放 實現創意有了場所:http://sh.xinhuanet.com/2013-03/20/c_132248475.htm

School Factory 官方網站:http://schoolfactory.org/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