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6
經濟諾獎三得主二三事
今年諾貝爾經濟獎落在三人身上,他們是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法馬(Eugene Fama),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漢森(Peter Hansen)和耶魯大學經濟系的席勒(Robert Shiller)。
法馬論文被引用14萬次
近年來,這三位學者都是諾獎大熱,問題只是哪一年才輪到他們而已。據芝大的網站所說,法馬是美國學者中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人之一,這點我早已知道,但仍忍不住在「谷歌學者」搜尋一下他的論文引用次數,發覺總數竟超過14萬次!雖說財務學的論文被引用的頻率一般遠高於經濟學其他領域,但14萬次卻真是高不可攀了。平常學者論文被引用逾千次已足以名重學林,港大的新校長在論文一向被較多引用的醫學生物領域,也大約有四千多次,已被不少人視為「夠班」。由此可見,法馬影響力之大。
至於漢森,兩年前他早就應該與他在明尼蘇達的兩位導師薩準(Tom Sargent)與西姆斯(Chris Sims)一同取得諾獎,因為他對宏觀經濟學的實證工作早已名滿天下,而這次獲獎是基於他對財務學的貢獻,稍使人意外。席勒在財經學術界也是無人不識,他在金融海嘯前一早已指出,美國房地產正在醞釀危機,市場過度亢奮。金融海嘯出現後,他幾被視為「先知」。
今次諾獎的主題是「資產價格的變化」。法馬被視為「現代財務學之父」(他的導師、我們的老朋友、1990年諾獎得主米勒(Merton Miller)或可被視為「現代財務學的祖父」),主要原因是他提出並有大量證據支持的「效率市場假設」(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按照此說,市場中的投資者儘管意見不同,但他們作出買賣決定時,總也會把所掌握到的資訊消化並充分運用。例如,有好消息出現時,他們會迅速買入,壞消息則刻不容緩賣出。因此,市場中股票或其他資產的價格,不可預測的,除非你擁有別人不知的內幕消息,否則你的投資很難跑贏大市。
股價長期變動非不可測
不少研究都發現,那些被基金經理管理著的互惠基金,在扣除了管理費及風險紅利後,表現往往輸於大市,所以很多投資者都寧願把資金放在不用管理的指數基金中,隨著大市的上落而浮沉。但席勒卻發現,股票的短線上落雖不可測(短炒的勝負不是考眼光,而是看運氣),但長線卻未必如此。按照經濟理論,一間公司的股價應等於該公司未來盈利總和的折現值,但預期盈利一般波動不大,股價的波幅卻遠大於此。換言之,股價長期而言,會有些時間遠高於其盈利折現值。若如此的話,接著來的一段時間會有重大的向下調整,反之亦然。這等於是說,股價的長期變動並非完全不可測,過高時可做沽空等等。問題在於,倘若真有過高或過低,為甚麼市場中的套戥活動沒有適時地把股價推回合理位置?市場是否受到羊群效應等等因素影響而使效率出現不完美?這些一直是經濟學中實證與理論工作的爭議熱點。
漢森是計量經濟學與動態經濟學的大師。市場若吸納、消化資訊迅速,有效地平衡回報與風險的話,那麼股價便不可預測。是否如此,需要嚴謹的證明。這不是普通畫畫圖表便可做到,這需要先進的理論、優質的數據及有效的計量經濟學方法,而漢森30多年前發展出的一套「廣義矩陣法」(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正是處理這個問題的極適合的方法。
順帶一提,漢森的太太Grace,是著名經濟學家蔣碩傑的千金。蔣對台灣五、六十年代的經濟起飛有極大的貢獻,生前長期在康乃爾大學任教;漢森也是我在明尼蘇達大學時的師兄,四年內,便火速取得博士學位。十多年前,他來過科大一段頗長的時間,另上周他又已答應我們明年6月24、25日到科大參加學術會議。印象中,席勒幾年前也來過,同事還邀他到西貢吃海鮮。我們對大名鼎鼎的人是早知其功力的。
轉載自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