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7
投資於教育及培訓上
政府將在本月24日公布一份人口政策的諮詢文件。我尚未讀到這份文件,不知道其準確內容,但按照以往參加人口政策督導小組時所記得的片言隻語,相信總也可猜到部分重點。
港人長壽,平均年齡高達83歲。從前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女士等閒活到90多,男士80多。人一生中有40年工作時間已算合乎「標準」,但即使如此,也只意味著要用40年的工作時間養活80多年的壽命,而且不少人一生根本就從不參與勞動,需要別人養活。我們不能不問,社會是否有足夠資源去養活這麼多人?這個問題在歷史上並不存在,人類壽命這麼長,是一很現代的現象。歐洲在18世紀中葉,莫扎特的年代,預期壽命是35歲左右;中國在1950年前後,也只是約36歲而已。幾乎沒有國家懂得妥善應付人口老化問題,香港也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2018年勞動人口減
港人除了長壽外,出生率也是世界最低的地方之一。在2011年,一個女性一生中平均只生育0.9個小孩;換言之,這一輩中,每兩個人只能為下一代生產出0.9個人。這個數字一直低企,直至最近一、兩年,才有較明顯的回升,重上1.2左右的水平。不過,我懷疑這回升只是短暫性的小型「嬰兒潮」。過去十多年,香港經歷了沙士,與兩次重大的經濟危機,實在不宜生育,現在生育率稍為回升,只是補回過去的延誤生育大計而已。但即使是1.2,也意味著將來勞動人口的比例愈來愈低。政府推算到了2018年左右,勞動人口便開始減少。這仍不足以全部反映問題:老年人口及總體人口不但不減,還會不斷上升。就算每一名參與工作的人口生產力仍有所上升,但他們能否保住人均GDP能繼續增長,是個很大的疑問,政府及社會對此都不能淡然視之。
要解決這類長遠但必然降臨的問題,的確十分困難,我們就算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也不見得能學到多少。要學日本嗎?它的債務危機及20多年的經濟停滯,部分原因恐怕正是源自人口老化。我們在日本看到的,是反面教材居多。歐洲又如何?歐洲人口結構與香港相似,包括了不少南歐國家。意大利、西班牙、希臘等國的情況向我們發出的,是預警訊號,而不是學習榜樣。美國是生育率幾近香港兩倍的國家,壽命則比香港短了幾年,條件與香港差異也很大,參考價值也不高。「摸著石頭過河」真的是香港的較現實選擇。
提高人力資本保增長
這裏帶出了一系列要考慮的問題。港人這麼長壽健康,能否把退休年齡推後?這說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港人勤勞,一生辛苦,不少人只想早點退休。有次我在一個面對中年人的退休理財講座中,用55歲退休作為一例子,怎料聽眾議論紛紛,原來他們認為55歲是太晚了,他們希望能早一點。延遲退休年齡也會減慢年輕人晉升的機會,引起社會矛盾。我相信較好的辦法是讓年紀較大而有經驗的人繼續留任,但工作時間及薪水都可減低。
不少人會建議政府獎勵生育,我對這類「遠水救不了近火」的政策不感樂觀。很多國家都用過各種誘因獎勵生育,但成效十分有限。我過去曾研究過這方面的問題,做過調查問卷,其中一條問題是:若要他們的計劃中生育的子女多生一名,要多少補貼才肯做?答案從十餘萬到幾千萬都有,但最多人選的答案是四百多萬,這相信與幾年前,李麗珊在電視廣告說要四百多萬才夠養大一名子女有關。政府的津貼當然不可能有這麼大,所以效果存疑。
其實,與其考慮如何增加壯年人口的數量,不如研究改善他們的質素。若一個高生產力的人頂得住兩個低生產力的人,就算工作人口下降,只要人力資本得以提高,也可保得住經濟增長。要做到此點,更積極地輸入優才,其投資在港人的教育及在職培訓上,才是最值得重視的政策。
轉載自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