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1-05-11

山寨版私房菜

 

  曾經在香港流行過幾年的私房菜,隨著廣州和北京等地也紛紛推出私房菜之後,火紅了好一陣子。如今,似乎少有人提起私房菜這三個字了。
  
  為什麼私房菜會在流行過一陣子之後,就銷聲匿跡?我的答案很簡單,因為有很多私房菜,其實是山寨版,不是真正的私房菜。
  
  要講真正的私房菜,就必須講到私房菜的起源。要講私房菜的起源,就必須提到清朝末期的一個京官。這位京官叫做譚宗浚,他寫過一首詩《泮塘晚步》,頭兩句說「四郊獨歸霧冥冥,茨菇未長茭筍生。」做官的看到和想到的,竟然是茨菇和茭白筍,這位官之好吃,可想而知。
  
  不錯,這位原籍廣東南海的譚宗浚,在同治十三年二十七歲時中了榜眼,進入宦途,做過四川督學,也做過江南的副考官。他從不購置田產,而把收入全部花在飲食上。因此他在京城,是以美食家著名。他的兒子譚瑑青,跟隨父親到處跑到處吃,對食物自然是精通得很。
  
  可惜譚宗浚在按察使任內,抱病還鄉,客死途中。譚瑑青在宣統年間返回北京,很想重振家聲,卻在辛亥革命後家道中落,要靠變賣家產來維持家計和美食的享受。
  
  他想到一個方法,就是利用家中最著名的菜色來作招倈,每天只辦三桌,要三天前預約,並且還要留一個位置給他。當時訂桌的盛況,有書記載說:「耳食之徒,震於其代價之高貴,覺得能以譚家菜宴客是一種光寵。弄到後來,簡直不但無『虛夕』,並且無『虛晝』,訂座往往要挑到一個月以後,還不嫌太遲。」
  
  這種把家廚名菜弄出來出售的,當時雖然無私房菜之名,卻是真真正正的私房菜。看看如今的私房菜,只是打著私房菜的名義,在家裡或租個樓上舖面來經營飲食,賣的是融合中西的菜色,好吃可以很好吃,但卻不是先出名而出賣,而是先出賣後出名。
  
  這些,不是山寨版私房菜,又是什麼?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食客三千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