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07/11/2018

茫茫沙海中的瑰寶:遊敦煌莫高窟,感受壁畫絢爛的三千世界

  這些年來,好友紀文鳳把許多心血放在敦煌,常說敦煌是香港的前世今生。其實我不太明白,但因為莫高窟的吸引力,常說跟她去一趟。兩星期前卒之成事。去的朋友都充滿熱情,對敦煌的服裝珠寶有興趣,有些欣賞敦煌壁畫的藝術,亦有基於宗教熱情。

 

  在莫高窟的幾天,早上和下午參觀洞窟,黃昏聽講座,行程緊湊。敦煌莫高窟以壁畫見稱,既有最精采的經變文,亦見精美的石窟彩塑,多樣的洞窟形制,而豐富的壁畫內容如漢唐元代的綠樹青山、庭台樓閣、壯麗城池、雄偉殿堂……更是多采多姿。

 

莫高窟原叫「漠高窟」,只不過「漠」字和「莫」字同音,又通解,便變了莫高窟。

 

  令人不解的是這些壁畫中的大千世界,竟孕育在戈壁荒漠中,而且延綿千百年,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既繼承了漢代以還的藝術傳統,又不斷吸收,融合印度、中亞和西亞的藝術風格,展現了佛教美術史的發展歷程,記錄了中國和西域地區藝術交流的歷史,對研究東西藝術史都提供重要條件。

 

  是甚麼成就了敦煌?是甚麼因緣出現了莫高窟?又是甚麼原因促使有些人在這麼長的時間,用這麼多的錢和精力,去持續的在這個生活條件不算理想的地方,開洞造像、畫畫譯經呢?在壁畫中的經文內有一點線索,就是出錢供養僧侶的供養人,有達官貴人,有商業巨賈,他們是虔誠佛教徒,願意持續的布施,支持僧侶在此開洞畫畫譯經。他們明白到,即使翻譯了的佛經文字艱澀,不是一般人易明。中國農民多,又盡是文盲,要他們了解佛經是很困難的,即使有人說法解釋,也未必說得通講得明;反而畫了出來,看着圖畫,不言自明,於是開創了洞窟文化。

 

  每個洞窟就像一個寺院,僧侶窮多年精力,把不同佛經以壁畫形式勾畫出來,即所謂的經變文。由此看到僧侶對佛經的深刻認識,亦見畫師的妙筆生花,更重要的是當望見佛經壁畫彩塑,虔敬之心油然而生。

 

第257洞窟,建於北魏,前部人字披頂,後部平棋頂,有中心塔柱。柱東向面開一大龕,內塑倚坐佛說法像,外存一天王像;南北向面均上開闕形龕,塑菩薩像,下南開雙樹龕,北開圓券龕,均塑禪定佛像;西向面上下開圓券龕,內塑禪定佛像。窟頂人字披椽間繪蓮花供養菩薩,後平棋頂有蓮花童子、飛天及忍冬圖案。

 

  第一次來是80年代,洞窟可說是無掩雞籠,遊人自出自入。之後來過幾次,感受如一,既浩瀚又偉大。但對其藝術價值和宗教內涵只是一知半解,這趟行程算是打開了門。

 

  今天的莫高窟已是現代化管理,在每個開放的洞窟內都安裝了儀器,探測裏面的溫度濕度,數據直接輸入中央控制室。當某一個洞窟的溫度和濕度過高,又或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系統便會通知負責帶領遊人的講解員,不要再進入該洞窟了,以保持洞窟的穩定性,希望保存現狀,不要因為遊人過多,影響了洞窟的溫度和濕度而破壞壁畫。

 

敦煌壁畫是藝術寶庫,但其中佛教因果論是其核心。像這個九色鹿故事(局部):有人掉入恆河,美麗的九色鹿將他救上岸,溺水人許諾不將九色鹿之事外洩,並發誓若違背諾言,讓他口吐白沫周身生瘡。後來,這個國家的王后夢見九色鹿,她要求國王捕捉九色鹿,要用鹿皮做衣服。國王布告懸賞,溺水人見利忘義,到宮廷告密,並帶領國王捕捉九色鹿。此時九色鹿正在山中入睡,一無所知。好朋友烏鴉喚醒九色鹿時,溺水人帶國王及大隊人馬已到面前,九色鹿毫無畏懼,向國王訴說了溺水人忘恩負義的經過。國王深受感動,放了九色鹿,並下令全國保護這隻美麗的九色鹿。溺水人因違背了自己的誓言,口吐白沫、全身生瘡而死。

 

  莫高窟由漢末持續發展了1,300年,卻在元代以後煙沒了500年,為何一個緊握絲綢之路咽喉的地方,會忽然像人間蒸發?這正是紀文鳳所擔心的,怕香港如敦煌般風光不再。(下期續)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Travel #敦煌 #文化 #宗教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大國博弈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