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9 11:17:52
我們與世界教育的距離? — 省思波士頓學習之旅 — 鄭健成
筆者最近參加了由本港非牟利組織CATALYST Education Lab(CEL)開展的「領袖共建計劃」(Cultivating Leadership in Education),並有機會跟四十位致力推動教育創新的校長、副校長以及教育領導者(下稱Shapers)到美國波士頓麻省理工大學及哈佛商學院交流學習(下稱:學習之旅),並接受個案研究法培訓。筆者在旅程中做回學生,親身感受以問題為導向的創新教學法,受益匪淺,亦啟發了很多對教育4.0跟社創教育的思考,希望借藉此分享這趟學習之旅中的學習與反思。
教育4.0
教育從來不單是一個界別的事,世界經濟論壇提出的教育4.0(註1)正正要回應工業革命4.0及未來職場的需要,重塑對過往教育的想像。教育4.0提出全納(inclusive)而終身(lifelong),並且強調以學生主導、老師引導(Facilitate)的學習經歷。要建立教育4.0,除了需要教育界不同持份者,包括學生、家長、老師等的投入外,更需要商界、政府,以及社福界的資源和協作,才能有效改革現時的教育系統,以應對未來工作模式與職場需求。
這趟學習之旅,無論Shapers之間或其帶動的跨界協作,以及學習內容的設計,體現了建立教育4.0所需的跨界協作,同時實踐了教育4.0的四大技能面向,包括:全球公民意識(Global citizenship skills)、創新與創意(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skills)、運用科技能力(Technology skills)及人際溝通能力(Interpersonal skills)。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強調以學生主導、老師引導(Facilitate)的學習經歷,正正與世界經濟論壇提出的教育4.0吻合。
全球公民意識(Global Citizenship Skills)
教育4.0提倡培育學生具備世界公民的意識與能力,讓他們理解世界正發生甚麼事情,反思他們在世界舞台上能擔當的角色。在波士頓的旅程中,哈佛商學院的個案研究法利用了不同的界別的實際案例,以學生主導、教授引導(Facilitate)的方式引起Shapers間對不同議題的認識與興趣,從而激發討論與反思。例如Kash Rangan教授的一堂課就以美國為全美生活在貧困地區的孩童建造安全舒適的遊玩場所而聞名社會企業KaBOOM! 為例,Shapers需一起代入其創辦人哈蒙(Darell Hammond)和董事會成員的身份,以批判性思維一起分析實況、經歷矛盾,同時為社企定立發展方向;課堂最後教授播放哈蒙的訪問片段,由他解說當時他們決策時的妥協與考量。這堂課正正以真實的社會企業為背景,讓Shapers不單同理社會的需要,同時理解實際的情況,及反思各自在自己崗位上能發揮的影響力。
創新與創意(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skills)
創新與創意並非天馬行空的點子,反而是邏輯演繹而成的結果。世界經濟論壇提倡以培養學生協作解難能力(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skills)及社會情緒覺察(Socio-emotional awareness)激發學生的創意,讓解決複雜難題成為日常課堂的內容。筆者在學習之旅中其中體會很深刻的一課,是哈佛商學院Leslie John教授關於一支賽車車隊面對生死存亡的個案研究,她要求Shapers分組就一場至關重要的比賽下關鍵的決定,每組要在很短的時間內作分析數據,再共同決策。這課Shapers除了需一起協作解難外,更讓團隊發現各人的優點和局限,評估益處和後果所做出負責任的決策。以上技巧及能力能長遠提升學生以創意及創新方案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哈佛商學院個案研究的選材往往十分多元,從社創案例到半導體企業的個案甚麼都有,這亦能開拓學生對不同社會情景的覺察。
人際溝通能力(Interpersonal skills)
教育4.0十分重視協作與溝通──青年成就執行長阿希希.阿德瓦尼(Asheesh Advani)(註2)補充,教育除了要訓練學生成為好的領袖外,同樣需要培育他們成為高質素的團隊成員。他引用了培生教育(Pearson Education)與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研究報告的例子,解釋課堂設計必須包含一定程度的衝突,迫使學生必需在排優次、作決擇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協作與人際溝通能力;只講新點子而不求共識,或者本身各人對某議題早有共識的討論,都並非理想的課堂設計。學習之旅中Leslie John教授關於賽車的一課,最初各位Shapers皆有明顯不同的看法,團隊卻需在短時間內達成共識,當中人際溝通及分解衝突的技巧便顯得十分重要。
運用科技能力(Technology skills)
教育從來都需要回應生活,人工智能科技盛行,已被不少教育工作者應用。學習之旅中,由麻省理工大學Erdin Beshimov 教授主講、關於未來科技及挑戰的一課,Shapers便有機會一起實際應用人工智能,並討論科技實際在課堂及根據不同學生個別需要調整學習內容的應用及須考慮之處,亦一起探討在人力資源有限的現實下,度身設計學習經歷的可能性。課堂外, Shapers 亦交流了很多如何善用最新的科技協助教與學的寶貴經驗。筆者亦在這十天極為緊湊的學習之旅中,應用資訊科技,幫助自己利用有限的時間,有效率地消化每天大量卻有用的閱讀資料,將寶貴的學習成效最大化。
在十天的學習之旅中,筆者最大的反思是教育4.0並非遙不可及的事,而是實在、可操作的,當中教育4.0所重視的技能與希望培育學生的價值,跟社創教育的目的及宗旨均有不少共通點,本港亦已經有學校作為先行者,將類似的概念在學界中應用與實踐(註3)。要成功推行教育創新,跟社會創新一樣,除了需要學界的力量外,商界、社福界和創科界等不同界別的參與同樣不可或缺。這趟難能可貴的學習之旅只是個開始,Shapers仍然要繼續努力,跟各界人士協作,一同想像及共建香港的教育未來。
註1:世界經濟論壇提出教育4.0概念,參考資料: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3/01/skillsets-cultivated-by-education-4-0-davos23/
註2:參考青年成就執行長阿希希·阿德瓦尼(Asheesh Advani)於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文章《Education 4.0: Here are 3 skills that students will need for the jobs of the future》
註3: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已把社創加入高中四、中五級恆常課程,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亦將社創列入其通識課程。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