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5 08:00:00

經典時裝品牌 建業界良心標準(林雪瑩)

  紡織是繼石油業之後最污染的行業,生產1件T恤和一條牛仔褲需要1公斤棉花,而這1公斤棉花需要用兩萬公升的水。製衣的每個工序都是污染的根源,染色和加工需要用大量有毒化學物質,污染水源和環境。另外,大部份的成衣工廠都設於發展中國家,製衣工人被剝削的問題無日無天。美國經典服裝品牌Eileen Fisher帶頭成為共益企業( B Corp),以身作則,為業界訂立良心操守的指標。

 

3億股份賣給員工

 

 

  Eileen Fisher(下稱EF)是1984年,由伊林費雪(Eileen Fisher)創辦的個人服裝品牌。小時侯,伊林的父母沒有能力供她上大學,於是她到餐廳打工,靠自己賺取學費。本來她在大學選讀了數學科,但後來因為看到室友讀的室內設計好像較簡單,因而轉讀設計,無意中發現了自己的喜好和潛能。

 

  她從來沒有想過成為時裝設計師,但因為她從不喜歡購物,痛恨要從無數的款式中選購合適的衣服,因此她羨慕男士衣櫃裏全是簡單的西裝,不用每天為穿衣煩腦。她夢想衣櫃裏全是簡單利落,但穿在身上讓人發亮的衣服。雖然對縫製衣服一竅不通,但她還是買了一部衣車,開始嘗試造衣,腦中漸漸開始出現簡單的線條和獨特的質料。剛好有朋友介紹她到貿易展去擺攤,於是她決定碰碰運氣,花了350美元買材料,並找了會縫製衣服的朋友幫忙,生產了幾件她首次設計的棉質衣物。那次展覽中,共有8家零售商看中了她的產品,拿到了3,000美元的訂單。不久之後,她在第二次貿易展中再次設計了一系列服裝,輕鬆地拿到40,000美元的訂單,一代品牌因此而誕生。

 

 

  EF的設計以簡潔剪裁、 優質材料、和永恆款式見稱。從30多年前的零售攤位至今,現在已於美加和英國共有60間品牌零售店,共1,100位員工。2015年,福布斯估計EF市值2億1千萬美元。伊林曾經有想過上市,但她最後覺得,把公司越變越大並非她的終極目標,她更重視把產品做好,於是她於2005年,透過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把價值3億美元的公司股份(即35%)賣給她875位員工,自己則成為首席創作官。

 

  伊林關心員工的身心健康,除了標準的醫保外,每位員工都享有每年1,000美元的津貼,員工可以用來按摩、上營養班、買樂器等,做任何提升他們身心健康的事。另外,她禁止員工在週末發電郵,確保不回覆電郵的員工不會被指責,而是讓發電郵的員工感到罪疚。她認為員工營運公司,也有權利擁有公司,管理層和員工應該是團結一致的。

 

提升供應鏈的良心標準

 

  2016年, EF也加入了共益企業的行列,成為共益企業中最大規模的女性服裝公司,同時也是紐約洲最大的共益企業。但作為一間時裝公司,畢竟需要生產,因此伊林堅持採用永續的方法生產。

 

  品牌關注供應鏈中所有的單位,不論工廠老闆、農夫、紡織婦女、布藝設計師、或皮革製造工人等, 伊林都把他當成公司一部份。她認知到公司的定義不單止包括EF千多個員工,而是從種子到產品整條供應鏈,從頭到尾的過程都必需付上責任。EF甚至要求製衣廠也申請共益企業認證,確保供應商也能符合良心標準。

 

  對於人權問題,品牌採用2套不同的國際準則,包括社會責任國際標準體系(SA8000),去監策工廠,和道德貿易聯盟(Ethical Trading Initiative)的守則,確保供應鏈中的工人得到公平待遇。

 

  在環保方面,EF從多方面去改善污染問題。物料方面,92%的物料採用有機棉,也研發了無氯羊毛;13%的產品是bluesign技術認證,確保漂染的化學物降至最低,同時主動向業界其他品牌推廣,希望共同提升永續漂染的需求;用較少有毒物料的天絲(Tencel)取代人造絲(Rayon);20%的產品是在美國生產的,以減低碳足印;如果客人於購物時自備環保袋,品牌會捐出1美元到環保組織。

 

 

  EF 有2間「綠伊林」(Green Eileen)的實體店,售賣回收的EF衣物,至今共收回60萬件舊衣物,當中賣出的盈收用來支持婦女和環境項目。至於未能賣出的舊衣,她們也希望能夠重用布料,重新設計並製作新的衣物。所有的衣服損壞了,都能享用免費修補服務。

 

  品牌也致力教育顧客有關供應鏈的人權問題、手工產品、有機棉、永續物料等不同的議題,也跟大學合作進行科究,例如研究用過濾器來洗衣能否控製有毒纖維等。

 

「好增長」不限於數字上

 

  伊林嘗試以新的角度去理解業務增長。她認為增長不單止是數字上,不僅僅是生產更多的衣服、請更多的員工、或更長工時,她更重視「好增長」,而這正是共益企業的精神。她覺得如果做不到永續,反而為整個生態系統帶來更多的壓力的話,就不要增長好了。正當她們不斷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時侯,公司的增長持平了,但盈利卻上升了,去年,公司賣了350萬美元的回收衣服,更把當中的50萬用來支持婦女團體。

 

  共益企業的全球運動正在慢慢擴大,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和班傑利公司(Ben & Jerry’s)等大品牌已相繼成為共益企業。共益企業認證,是確認了品牌對於追求社會和環境效益多於經濟效益的承諾。伊林認為,30年來品牌都對社會和環境有承擔,她希望作為時裝界的領袖,能夠讓三重底線的業務,擴展成一個影響業界的運動。 有別於主流品牌,EF從來沒有做過服裝秀,成為共益企業,再次證明了品牌能夠在主流的洪流中堅持自己的作風。

 

作者為仁人學社內部創業者

Katherine.sy.lam@gmail.com

 

  原文刊於信報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