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0-04-08

聯儲孤注一擲

  美國聯邦儲備局孤注一擲,推出了無上限QE,將資產購買規模大幅擴大,並將資產購買範圍延伸到到商業票據、公司債和ETF,同時對各種消費貸款、企業貸款進行緊急救援。美股終止了三個星期的暴瀉。

 

  準確地說,聯儲是連三擲。COVID-19疫情爆發,觸發了美股和高收益債劇烈調整,其慘烈程度為這一代投資人所未見。擔心市場恐慌觸發金融系統性風險,聯儲毅然將政策利率下調50點,但是不僅未能制止市場拋售,反而觸發了更猛烈的恐慌。公開市場委員會連三天後召開的例會也等不及,再次緊急降息100點,政策利率一舉見零,同時重啟2008年金融風暴時候的利器,宣布再次QE,購買國債和MBS。然而,市場恐慌依然沒有消退,美股在十天內被熔斷四次,在此之前,機制設立以來的33年中市場總共被熔斷過一次。

 

  迫於不得已,聯儲斷然採取all in戰略,一次過將所有籌碼全部賭上。一星期內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暴漲5000餘億美元,相當之前最大單周購買數量的兩倍,購債總規模創下歷史新高。在白宮的財政救援計劃的助攻下,聯儲終於穩住了市場情緒。

 

  聯儲的孤注一擲,成功了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明白聯儲究竟面對的是甚麼問題。筆者認為,聯儲目前面臨三大險境,疫情蔓延、信用崩塌和經濟停頓三個疊加在一起的危機。

 

  貨幣政策對遏制疫情蔓延毫無幫助,只能對由疫情觸發的市場震盪起到紓緩作用。下調利率和增加流動性,長遠來講有利於經濟復甦,不過短期效果未必明顯。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進入衰退,沒有任何懸念了,懸念在於經濟何時觸底和如何走出衰退。這個問題等一會再表。

 

  實際上聯儲的貨幣政策可以幫到的,短期內主要是化解市場恐慌,防範金融風險。為甚麼公開市場委員會前兩招無效,而第三招看似有效呢?為甚麼上次QE有效,這次QE效果不佳呢?此次市場動盪和上一次有明顯的不同。2008年金融危機,是銀行部門槓桿過高,有毒資產捆綁在一起導致火燒連營,面對驟增的風險銀行決定不再貸款和交易,導致流動性猝死。QE將流動性輸送到銀行,當數量足夠大時,流動性危機被化解,市場恐慌迎刃而解。

 

  這次危機的主體不是銀行,而是銀行背後的槓桿操作的客戶,ETF、高收益債、高淨值客戶等。疫情觸發金融價格驟跌,資產縮水引發銀行收縮借貸要求補倉,margin calls導致被動式清倉,而這些帶來新一輪拋售,惡性循環和信心恐慌由此而生。聯儲重施故技,再次將流動性輸向銀行,但是恐慌中銀行不僅沒有將資金轉給客戶,反而緊縮銀根「雨天收傘」。銀行不作金融中介,央行製造的流動性便無法流到亟需資金的市場人士手中,市場依然掙扎於自我形成自我放大的恐慌漩渦之中。

 

  聯儲在第三次出招時,除了無限量購買國債等常規證券之外,將干預的砲火延伸向商業票據、信用債市場和ETF基金。這是本次市場動盪的重災區,也是被動式拋售最嚴峻的地方,更可能演變成系統性危機的溫床。

 

  聯儲繞過銀行,直接將資金送往幾乎被信用緊縮窒息的市場,對於制止市場的骨牌效應有直接的幫助,也為資金的有序退出贏得了時間。所以筆者看來,第三次孤注一擲有成效,不過不排除新的突發事件觸發新的恐慌。

 

  然而,市場金融價格動盪既是短期流動性的反映,也是經濟基本面的折射。短期流動性危機時候,恐慌壓縮資產高估值。長期的經濟面受到破環,則上市公司的盈利前景受壓,債券發行人的還債能力打折扣。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基本面最終決定了金融市場究竟是反彈還是反轉。

 

  經濟面又如何呢?金融危機之後的美國經濟復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聯儲的超低資金成本和巨額流動性撐起來的,企業投資積極性並不高,反而熱衷於發債回購股票,追逐職業經理人的短期股權利益。同時低利率環境下銀行儲蓄大量流入資本市場,尤其以ETF為甚。ETF被動式投資方式,催生出大型成分股畸大的現象,而此又鼓勵更多資金流入ETF和超大型股票。財富效應刺激消費,消費熱情帶動股市,最後連商業投資也躍躍欲動了。靠信用擴張催生出來的經濟繁榮,最忌諱信用緊縮,所以聯儲政策一有風吹草動,股市便極度震盪,而貨幣當局又顧忌金融風險,每每股市暴跌,聯儲政策立即U型轉變,主動為市場保駕護航。市場於是更肆無忌憚地增槓桿。

 

  直至有一天,一個沒人料想得到的疫情襲來,幾乎所有經濟活動都陷於停頓,消費暴跌。疫情發展無人可以控制,央媽也無能為力。疫情一方面致使消費暴跌,一方面拉斷產業鏈,接下來就是企業現金流出現麻煩。筆者相信,疫情的長度比烈度重要。人員阻隔正在消滅大量的商業活動,時間一長經濟勢必窒息。當代經濟史上,還沒有出現過一場疫情觸發的經濟衰退,也沒有出現過如此規模的人員阻隔,全世界的人流、物流突然陷入停頓。

 

  央媽幹了它必須要幹的事情,市場情緒穩住了。疫情何去何從,不是它可以控制的。經濟何去何從,短期取決於疫情的演變,取決於各國的財政政策,中期取決於各國的結構性改革,取決於數據時代的生產力提高,取決於新的國際秩序如何構建。

 

  本文原載於財訊,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雙11感謝祭】雙重優惠、多買多賞► 了解詳情

更多陶冬天下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疫情 #QE #貨幣政策 #減息 #聯儲局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