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0
最大的政策定力是堅持改革
2019年全球經濟的最強風景線,是歐洲美國不約而同地重回貨幣寬鬆政策,世界進入了QE2.0時代。中國人民銀行自從2005年起,在擴張央行資產負債表上遠遠大過美歐日,然而當其他國家重啟QE之際,中國卻沒有太多的動作,性急的彭博記者直接追問筆者,中國怎麼了?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記者會上給出了答案,中國並不急於作出較大的降息或量化寬鬆政策,貨幣政策應保持定力。在貨幣政策操作過程中,應珍惜正常的貨幣政策的空間,盡量延續正常貨幣政策,這樣對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老百姓的福祉是有利的。
給易行長點一個讚。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QE是為了短期增長動力而犧牲長遠經濟穩定之舉,是劫貧濟富的收入再分配之舉,是扭曲資金價格訊號最終導致系統性風險之舉。這種刺激經濟措施,在非常時期可以偶一為之,但是絕不可以產生政策依賴,更不可以以此替代自身的增長動力。在發達國家邁入攀比型政策寬鬆之際,中國的貨幣政策制定者能有此清醒的認識,難能可貴。
然而,光靠貨幣政策的定力,中國經濟難以走出目前的增長困境;如果沒有其他因素的改善,貨幣定力遲早是要被放棄的。
2009年時候,中國政府拿出四萬億元刺激經濟,經濟增長迅速反彈,並打造出持續多年的繁榮。如今政府每年都不止投入四萬億「穩增長」,效果卻不理想。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第一,十年前雖然面臨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之前的加入WTO、銀行改革等改革措施打通了經濟的脈絡,財政貨幣刺激得以直接傳導到實體經濟,民營投資隨之發力,產生出巨大的乘數效應。第二,當時經濟恰好處在出口經濟向房地產經濟、基建經濟的切換點上,政策撬動了經濟轉型,拉起了內需市場,燃爆了經濟的內生動力。
時至今日,當年的制度變革紅利早已吃完,新的改革措施雷聲大雨點小。同時政府的財政刺激政策依然停留在基礎設施建設的老思維上,殊不知經濟形態十年中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刺激效果不理想也是自然的。
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的崛起,在世界現代史上應說是一個奇蹟。達成奇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不斷的改革,通過突破制度上的掣肘來提高生產力。的確中國經濟目前面臨增長壓力和周邊不確定性,的確維護一個穩定的環境是必須的,但是筆者認為沒有進一步的改革就很難打造出新的增長空間。
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世界都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不少領導人靠「change」的口號當選的,但是改革的落實卻只聞樓梯聲,等到經濟再度下行時,又要靠QE來保駕護航。各國的貨幣政策運作空間已經很小了,政策的實施效果也不理想。要走活經濟這盤棋,不僅需要貨幣政策的定力,更需要改革理念的定力,堅持和加速改革。全球經濟的未來排名,取決於各國打造內生增長動力的能力,取決於改革的理念和執行力。
本文原載於今周刊,為個人意見,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