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8
滴滴+uber中國,共用經濟的春天到了嗎?
在過去的5天從網約車新政靴子落地到滴滴收購Uber中國,「互聯網+」對傳統商業模式的衝擊倒逼新政的出台,仿佛在宣告野蠻生長、放水養魚的時代終將結束。隨著滴滴出行宣布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出行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滴滴這一步大棋將代表所謂共用經濟即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嗎?那麼,所謂的共用經濟其本質到底是什麼?未來又在哪裏?
共用經濟是一種全新事物嗎?
共用經濟,也叫分享經濟,成為最近兩年來的熱門話題。從Uber到滴滴打車,從Airbnb到小豬短租,打的都是共用經濟的旗號。2015年Uber融資10億美元,估值超過500億美元;Airbnb在2016年融資10億美元,估值達200億美元。中國版Airbnb小豬短租獲得6000萬美元C輪融資;住百家被明星Angelababy旗下AB Capital看上,獲數千萬人民幣B輪融資,並在2016年年初掛牌新三板。
那麼,究竟什麼是共用經濟?牛津英文字典對共用經濟的定義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通過免費或收費的方式,將資產或服務在個人之間進行共用。資訊一般以互聯網的方式進行傳播:多虧了共用經濟,你可以在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將閒置的資產比如汽車、公寓、自行車,甚至Wi-Fi網路出租給他人。」
事實上共用經濟的模式早就存在了,制約這種模式擴張的就是供需的用戶量以及快速的供需匹配。隨著經濟的發展,閒置資源增多,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解決了供需匹配的問題,共用經濟開始以非常快的速度,吸引資本市場的注意力並快速擴張。最近幾年流行的共用經濟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有一個協力廠商創建的、以資訊技術為基礎的市場平台,這個協力廠商可以是商業機構、組織或者政府,能夠提供即時、精確的演算法,將供給和需求進行有效匹配。個體借助這些平台,交換閒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或者向企業、某個創新項目籌集資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交通行業的滴滴、優步,和旅遊住宿業的Airbnb。
共用經濟的「過剩」條件能否滿足?
共用經濟的實現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資源的閒置,也就是過剩。無論時間、物品、知識,只有它們出現盈餘之後才會被共用出來。所以我們說資源過剩是一切共用經濟的根基,如果沒有這個先決條件,其他都是無效的。
第二,供需相對平衡。以房屋共用為例,某階段你經常共用不到房,那麼你可能就會去住酒店了。相應地,如果你的房間經常共用不出去,那麼長此以往,得不到經濟或其他層面的收穫,你可能就不會再經營下去。
第三,信任機制建立的門檻不應過高。滴滴、快的從計程車打車軟體起家,短短三年的時間已經擁有了2億用戶和800萬司機,專車、快車、順風車等分享經濟的模式很快就遍地開花。而同樣作為高頻剛需的住房領域,其分享模式的市場份額卻有點捉襟見肘。國內的小豬短租等分享模式是參照國外的Airbnb,房主把多餘的房間分享給租戶。而在中國人觀念中晚上留宿陌生人顯得那麼突兀,信任問題是一大難題。由此可見,雖然同樣是分享經濟的應用,信任難題解決不了,再多都是空談。
在這三個條件中,第一個「過剩」條件看似簡單,實質不容易滿足。因為這裏的「過剩」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數量過剩,而是時間和空間上的閒置。比如說一輛車只有4%的時間在行駛,96%的時間是停著的,這96%停著的閒置時間就是過剩的。共用經濟創造價值的核心就在於將這些過剩的資源進行置換,實現現有資源的高效利用,而不是對新資源的開發。本質上就是將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拆分,將個人私有資產的使用權以有償形式共用給他人。這又需要具體考量幾個問題。
第一,過剩資源的共用意願是否強烈。共用經濟模式能夠推行下去的前提是,人們看中的不再是佔有事物本身,而只是事物所帶來的使用價值。「佔有」不再是人們最看重的一個價值指標,其重要性讓位於環境品質、社會關係等幸福指數。而目前為止,人們仍然願意為「佔有」付出更多的成本,比如買房貴過租房,但是大家依然買房。
另外,佔有某樣東西能夠保證自己的需求隨時隨地得到滿足,而共用則充滿不確定性,我們願意為確定性付出更多成本。比如汽車,自己有車,隨時隨地可以出行。為了不影響自己使用的便捷性,有的所謂「共用」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用,如空房出租者都有兩套以上住房,租出去的是自己不用的房子。Airbnb最近的一項使用者資料就顯示,大量房主其實擁有不止一處房產,他們有能力出租一套住房而住在自己另外的房產中。
第二,過剩資源的共用過程必須便捷、低成本。共用經濟的成功是基於在自然狀態下做出分享行為,並獲得收益。如果在分享過程中,讓分享者承受過多的執行步驟或付出額外的成本,那麼很快就會讓分享者喪失動力。
例如,同為出行需求的順風車,在市區中的使用場景並不多,但需要付出成本卻很多,因為市區中擁堵的路段很多,真正百分百順路的情況少之又少,誰會為了賺十塊錢搭上自己寶貴的時間?因此順風車需求場景更多出現在市區郊區通勤或返鄉上,但是這樣的需求量與頻次又不是非常高。所以當用戶面對高成本、低收益時,就會導致撮合概率與用戶參與度降低,這就是順風車從一個共用經濟的代表模式慢慢走向無人關注的原因之一。
再比如共用經濟的一個典型例子,鄰居阿姨做菜給周邊上班族吃。在這個模式中,阿姨閒置的其實是「時間」或「手藝」,但配送環節呢?客戶服務呢?若分享平台自建配送、客服團隊,平台成本就會增高;若把這些工作也交給阿姨,那阿姨本身閒置的時間,突然變得異常飽滿,在超負荷地付出成本後,如果收益不如預期就難以持續。所以這個阿姨要不了三個月一定是兩個結果:或者累得不想幹了,或者僱工上牌專職來幹。
第三,過剩資源的共用能否帶來更好的服務?Mary Meeker在2015年互聯網趨勢報告裏寫道:美國的自由職業者已達5300萬,是總勞動力的34%,他們要麼無穩定僱主,要麼利用業餘時間做多份兼職。低於35歲的美國年輕人中有20%打多份工,有38%希望從事自由職業,有32%認為自己未來的工作時間將非常靈活且有彈性。確實,放任自由的工作方式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朝九晚五的工作不但枯燥乏味,也造成了時間和資源的浪費。但是,在時間自由、工作不確定、收入不穩定的共用狀態下,由不確定性引發的壓力更加不可控制。同樣,對於產品或服務本身,擺脫固定生產線標準化流程,你一句我一句的全民參與,你一段我一段的過程拼湊,是否能保證做出稱心如意的產品?
共用經濟的本質是追求低價
其實,共用經濟的原動力是滿足低價,老百姓歡迎更便宜的出行和住宿。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引入了互聯網的概念,讓這個過程變得模糊而已。一旦價格上不再具有優勢,共用經濟很難大規模推廣開。拼車軟體如果不補貼使用者和車主,活躍度馬上降低並轉向其他平台就是印證。又如,Airbnb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國外最便宜的經濟酒店也得100多美元一天,而Airbnb上不乏100美元以下又十分不錯的房源。而國內複製Airbnb模式的小豬短租之所以做不起來,原因在於它的房源的價格和國內經濟型酒店的價格相差無幾,無法構成價格上的吸引力。
對於一個實用型產品,人們會以便捷性和其本身能起到的作用來衡量它的價值。一旦購買成本和使用成本之間的差距消失,共用經濟就無從談起。當然,我認為也有可以拋開成本去共用的東西,但只限於非實用物品,比如書籍、遊戲光碟、藍光影碟等。人們分享這樣的東西時的動機,已從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變成了尋找精神上的共鳴。當精神層面的收益夠大時,就會淡化利益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而轉向以分享為主、經濟考量為輔的模式。不過能夠給人帶來精神收益的實體物品並不多,人群若過於小眾、分散,平台會很難發展,至少現在還沒有看到這方面的成功案例。
共用經濟的未來應該是「知識共用」
知識分享的早期例子是百度百科或維基百科,如今的最新形式是「在行」或「分答」。通過這些平台,人們將自己的知識或虛擬資源、閒置的時間進行了共用。
將線下作為共用行為場景的「在行」,需要供需雙方付出的最大成本是時間成本,而真正的「大牛」時間都非常寶貴,他們正是缺時間的一類人,閒置的只是他們的知識,而不是時間。「分答」算「在行」的線上改造版,門檻比一直高高在上的「在行」要低很多,許多生活中的「小牛」「路人甲」也可參與其中。共用的成本低、用戶基數大、花費時間少、提問與回答雙方都能獲得收益,這是「分答」比「在行」能更快吸引更多人的原因。不過,以知識分享為主要目的的「分答」,最近有越來越走向名人化、娛樂化的趨勢,偏離了其知識分享的初衷。相信未來一段時間裏「類分答」的產品也將不斷湧現,共用經濟能否在知識分享上發揚光大,有待觀察。
總結來說,現階段的共用經濟,是協力廠商搭枱子,利用互聯網把供需雙方整合到平台上。優步和滴滴出行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其實是直接交易越來越替代間接交易。原來一個司機,他的能力必須賣給企業和計程車公司才能兌現。現在有了互聯網工具,他的駕駛技能可以有更高效率的銷售。為什麼直接交易會替代間接交易?因為整個現代社會的本質是「封裝複雜,介面簡單」。
Source: 獲作者授權,轉載自極視傳播
樂本健【活力健康 迎新年】維柏健B+C維他命 激抵買低至$99►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