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7-01-03Photo: iStock

【醫療浪費】接受「非一般」的「額外」治療,真的更有效嗎?

  一直以來,從不同醫學界人士那裏,耳聞好些私營醫院及醫生的行醫作風,仁心仁術的不是沒有,但「鋸你一頸血」的也不少。上一篇「知‧解醫學」專欄文章談到自己五年前在私家醫院門診的經歷。比較起來,中文大學副校長兼醫學院前院長霍泰輝上月初在《明報》副刊健康版的專欄所提及的事例中涉及的金額,我那九千多元磁力共振冤枉錢,真是小事一樁。

 

 

  霍教授朋友的年邁父親因中風昏迷,被送到住處附近的私家醫院。老人家本身患上多種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心與腎功能差,以及認知障礙症。電腦掃描顯示腦部有大量血塊,他並沒有醒過來。如此情況下,家人亦有了他離世的心理準備,只是沒預料是一年半後的事,原來患者得到主診醫生「悉心照料」,包括住進深切治療部,「插喉」用呼吸機協助呼吸,每天巡房兩次。

 

  霍教授把「悉心照料」四字用引號標示,顯然有特別含意。曾在私家醫院留醫的朋友都知道,醫生巡房一次,計費一次,再加上在私家醫院的深切治療部留醫,動輒每天上萬元計,開支怎會不是天文數字。

 

  更離譜的是,「(主診的)張醫生看來『不恥下問』,不時找來其他專科醫生會診」,包括腦科及心臟科等七個專科,會診又有醫生收費,還有林林總總的檢查費及化驗費,患者「因此又成了醫院X光造影和化驗室部門的大戶」。

 

  霍教授指出,撤掉呼吸機,讓其安詳離世,才是對這名沒有復元機會的患者最仁慈的做法,雖然「朋友和家人也曾向張醫生作此要求,只是每次都給張醫生『曉以大義』拒絕」。霍教授寫道,患者留醫一年半以來的費用,足夠買一幢小豪宅。

 

  這名患者的遭遇,好些「情節」似曾相識。我的一個朋友曾有癌症末期的家人在私家醫院留醫,期間被「游說」讓其他專科醫生會診。主診醫生把那麼多個專科醫生請來,但對病情無法回天的患者及家人來說,這等會診是否有必要,問那些主診醫生的良心,相信是問不出來的。

 

  去年初,同樣來自中大醫學院的院長陳家亮,同樣在《明報》副刊健康版的專欄,也寫了一個醫療浪費個案。患者得肺炎,請得名醫診治,在私家醫院留醫三個多星期,離院結賬居然要180萬元,家屬要賣掉原本給患者養老的單位才能付賬。當中的「情節」不出所料:入住深切治療部「觀察」多日,氣管鏡檢查多次(我瀏覽過本港部分私家醫院網站,每次氣管鏡收費由數千至上萬元不等),四五個其他專科的醫生會診,不計其數的化驗。陳教授這樣寫出箇中的不合理:「王先生(患者)顯然是接受了『非一般』的『額外』治療,這般療法是否比一般正路的醫治更有效呢?無論醫學文獻或國際指引也沒有明確的理據。」

 

  這兩個故事均由在中大任職的前任及現任醫學院院長寫出來,姑勿論是不是為其興建中的私家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造勢」,但它們所帶出的醫療浪費現象,無疑令人憂心。

 

  公立醫院「爆煲」只是時間問題,把病人疏導到私營體系是其中一個方法,而政府打算推出自願醫保,無非也想這樣,還美其名為「讓選用私營醫療服務的人士得到更切合其個別需要的服務」。可是,倘若私營體系如此沒有醫德濫照濫做,教公眾如何安心把自己的健康交託給他們?令人擔心的是,上述情況可能是冰山一角,更多個案其實沒有公開,所付的冤枉錢更沒法估算。

 

  這一刻我也不知道有甚麼解決方法,但這數年留意到發源於美國的Choosing Wisely運動,某程度上有助患者及家人認識醫療浪費,避免不必要的檢查及治療。

 

  最能直接幫助公眾的,就是它與當地消費者刊物《消費者報道》(Consumer Reports)合作撰寫的一系列單張,深入淺出地解釋個別治療或檢查為何不必要,何謂合理,好像全身掃描以篩查癌症為何無用,又或傷風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何時需要或何時不需要抗生素。這個運動現已擴展至英國澳洲加拿大,各個網站均像美國的那樣提供公眾合用的資訊。

 

  掌握資訊,裝備好自己,我相信是面對醫療浪費的第一步,這使我們較有信心在醫生(以至其他醫護人員)面前,問對問題,衡量檢查或治療利弊後,想say no而能say no。英國Choosing Wisely網站把五大看病時要問的問題,放在幾乎每頁的右方,方便記住:

 

  一、我是不是真的需要這個檢查、治療或醫療程序?

  二、它們有甚麼風險或缺點?

  三、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有哪些?

  四、有沒有其他更簡單及安全的方法?

  五、如果我甚麼都不做,有甚麼後果?

 

  若因此幫助患者少花冤枉錢,甚至令醫生與患者之間建立良好關係,便最好了。

 

  後記:醫療浪費好像不及醫療事故般較公開及多談論,可能因為――例如保險能報銷當中一部分,又或無可能追究等。可是,它多多少少會令患者蒙受不必要的檢查及痛苦。如果大家曾有類似的醫療浪費經歷,又有病歷報告佐證的話,歡迎電郵告之,也許,我們能幫助其他人避免事件重演。電郵:cst@HealthReportHK.org

 

  本欄旨在集思廣益,內容謹供讀者參考,惟不能代替醫囑。如有疑問,宜與您的主診醫生商量,以得出切合您的治療方案。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知‧解醫學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醫療浪費 #醫院 #銀髮族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