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9-11-27

【綠色經濟】2030 年現糧食危機,要靠「細胞栽培肉」餵飽全人類?

  普華永道 、荷蘭合作銀行和新加坡國有投資公司淡馬錫控股早前聯合發表《亞洲農業與食品行業挑戰報告:收穫未來》(The Asia Food Challenge Report: Harvesting the Future),對亞洲的食品和農業市場進行深入探討。當世界各國均努力應對食物短缺和氣候變化的影響之際,亞洲地區亦不能置身事外。報告闡述了亞洲農業食品產業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指出氣候變化令耕地銳減,更多極端的天氣將導致農產量減少,氣溫上升也會加劇疾病和害蟲帶來的損害,而日趨嚴重的沙漠化及地下水鹽化問題亦不容忽視。報告預期至 2030 年,亞洲將難再靠傳統耕種方式提供足夠糧食,「餵飽」屆時區內 2.5 億新增人口!

 

  該報告進一步指出,技術的進步、提升是滿足這些不斷變化的需求之關鍵因素,而對整個食物供應鏈相關行業投入大量的投資是不可或缺的。隨着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來臨,大數據、機器人、區塊鍊和物聯網(IoT)等技術將徹底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引入新的食品和農業解決方案。當中提及從開發替代肉類蛋白質,到比傳統方法效率高 400 倍的高科技工廠,這些以技術為主導的創新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淡馬錫近年積極投資各類「animal-free」的奶、肉、蛋產品及垂直農場,期望待技術成熟後可作大規模生產,無須再受耕地及環境因素限制。淡馬錫綜合農業投資部執行總經理馬世文(Anuj Maheshwari)表示公司明年或會投資細胞栽培肉(cell-based meat),細胞人造肉可以製造出更複雜的產品,例如幾可亂真的「牛扒」等,雖然有龐大市場和潛力,但除了要克服技術問題外,還有一系列食物安全及監管問題要解決,推出市場可謂遙遙無期。

 

  反觀筆者認為,現在亞洲愈趨普遍的 food 2.0 已經有助紓緩動物和地球資源的緊張。亞洲人對可持續且合乎道德的健康食品的需求會持續增長,當中 meat-alternative 的最佳例子就有純素漢堡,這些在外貌和味道不斷推陳出新的植物肉比傳統中式素肉更能抓着過去「無肉不歡」的亞洲人士之胃口,一方面讓人無須因殺生而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責備,又能通過奉行彈性植物性飲食而促進環境可持續性,一舉多得,難怪不同植物肉品牌均不難得到像淡馬錫的投資基金青睞。

 

  全球暖化議題在歐洲掀起政策風暴,亞洲亦難獨善其身,新加坡便展示過人的眼前和前瞻性,尤其當不少大國都忽視農業發展,面積不過 700 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卻通過食物創科力爭成為亞洲區內農科中心。淡馬錫近年積極投資的科技化生產(high-tech inputs)、可持續蛋白(sustainable protein)等農業食物科技(agri-food tech)產業,將成為解決食物短缺問題之關鍵,向綠色經濟轉型亦會成為各國為國民提供足夠食物的唯一出路。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

更多Green Monday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識食 #綠色經濟 #食物短缺 #植物肉 #農業 #細胞栽培肉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