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9/01/2018

不普通的普通話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葉劉淑儀

    葉劉淑儀

    葉劉淑儀(Regina Ip),本屆政府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直選議員,新民黨主席。1975年加入香港政府,其後晉升至保安局局長,於2003年離職。她從美國進修回港後,在2006年7月成立「匯賢智庫」、2011年創立「新民黨」,並擔任黨主席;並於2015年成立「海上絲綢協會」,擔任聯席主席,致力為香港社會服務。

    葉劉的地球儀

  近日,香港浸會大學的普通話豁免試引起一場軒然大波。約20名學生日前「佔領」校內語文中心,要求校方交代豁免試的評分準則,以及解釋合格率低的原因,期間更有學生辱罵教職員。事件擾攘近八小時,最終副校長周偉立在與學生會面後,承諾讓不合格學生重考豁免試,並願意就考試內容及合格標準聽取學生意見。

 

 

近年中文(普通話) 成為外國學生另一熱門外語選擇。(CNS圖片)

 

  浸大學生會會長劉子頎,及有份參與行動的陳樂行事後就辱罵教職員一事致歉。浸大校長錢大康其後宣布,校方決定馬上將兩名涉事學生即時停學,直至學校完成校內紀律聆訊。我十分支持校方嚴肅處理事件,讓涉事學生能夠汲取教訓,明白不能假借言論或學術自由之名,做出不文明、不禮貌或不尊重他人的行為。

 

珍惜學習普通話的機會

 

  其實大學將普通話列作畢業要求並無不妥,隨着中國崛起,普通話在全球越趨普及,世界各地都愈來愈重視普通話的學習和應用。回想起我唸小學時,雖然我就讀由英國教會開辦的小學,但校長和老師相當尊重和欣賞中國文化,而且當時校內的中文老師大多是從內地來的「長衫老師」,授課時不時夾雜帶有鄉音的粵語。

 

  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便有機會上「國音」課,從b、p、m、f等基本聲母和韻母學起。我十分幸運可以從小學習普通話,在老師的耐心教導下,我的國語學得不錯。我唸中學時更獲選為學校代表參加校際朗誦節的普通話朗誦比賽。當年的誦材是《水滸傳》中「林沖雪夜上梁山」的選段,可惜最後該項目的報名人數太少而取消了。

 

  1975年我加入港英政府任政務主任,當時政務主任在公餘時要重新學習普通話,由基礎課程一直唸到進階課程。這段時期的普通話訓練助我溫故知新,對我日後出任工貿署署長、入境事務處處長、保安局局長等職務有莫大裨益,一方面讓我能處理好國際工貿工作,另一方面能自信且流暢地跟內地不同對口單位的官員溝通和交流。

 

普通話趨向國際化

 

  後來,我赴美國史丹福大學進修,更深刻地意識到普通話已經開始走向國際化。眾所周知,美國大學設有通識教育科 (General Education),要求大學生學習最少一種外語。除了西班牙語和法語外,近年中文(普通話) 成為另一熱門外語選擇。以美國加州著名校區Belmont為例,當地公立學校就為學生提供全方位中文課程。

 

 我在美國進修時,曾擔任大學粵語課的助教。當時我訪問了一些學生為何學習粵語,他們要不是ABC(美國出生的華人) ,為跟家中操粵語的長輩溝通而學習粵語;要不就是因為畢業後打算在珠江三角洲一帶工作,故希望先打好粵語基礎。但整體而言,在美國學習粵語的人遠較學習普通話的人少。

 

懂普通話成優勢

 

  今天在IFC一期或ICC隨意逛一圈,你會發現普通話的語音此起彼落。這兩幢大廈是不少跨國企業、投資銀行、國際顧問公司、律師事務所的辦公室,可謂雲集了全港最高薪的專業人士。香港不少外資公司即使聘請華語人士,都會優先考慮以普通話為母語的新加坡或內地人,以粵語為母語的港人之競爭力顯然相形見絀。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坐擁約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國內商機處處,要打進內地市場,首要是能操流利的普通話。普通話是全球大勢所趨,這是不爭的事實,希望浸大的劉同學和陳同學能認清這個事實,不要因為普通話艱深便抗拒學習普通話,更不應肆意踐踏文明與尊重等港人的核心價值。

 

  我亦寄語香港年輕人要趁早學好普通話,好能抓住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以免被進一步邊緣化或被國家新時代發展的洪流淘汰。香港的未來跟國家發展有着唇亡齒寒的關係,港人如能學好普通話,再充分發揮香港「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定能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繼續扮演重要角色。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渣馬4名內地跑手被取消資格,4人同屬一個經理人,號碼布疑被調換,你認為主辦方應否酌情處理?►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2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亞扁媽媽發表於 2018-2-5 05:42 PM
  • #3
  • 我的普通话用拼音学,打字打得多就记得住一般常用字,但部份翘舌音容易搅错。

    多年前在工作上与大陆交流时,我依赖秘书,晚上也有请北京人的老师一对一上课学,但没有坚持,因不需常用。后来遇上煲冬瓜能手的美国客户,尴尬羞愧兼而有之,才的起心肝学,加上手机的沟通,打中文易过英文。

    瘀事一则:)~~~ 有次在大陆饭局,女侍应穿颇特别的民族制服,便多看一眼,她上菜转身马上又来一个 clone 上菜,我小声衝口而出,孖架,旁边的理工男礼貌的答,对,同一个妈生的。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吡吡發表於 2018-1-30 12:47 PM
  • #2
  • 根本香港開埠以來過百年,早早已經由小雞,發展到80年代變大雞,再到今時今日變成大鴕鳥了,鴕鳥喎!大雞都唔食細米啦,何況高腳大C忽鴕鳥呢?自信啲啦香港人,一於唔學普通話,學鴕鳥咁,搵個窿將自己個頭塞入去,其他人理九我地嗡乜東東話喎!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