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4/2018

【斷、捨、離】放棄過多的物質生活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今天介紹美國作家梭羅的一段話:

 

  「大部分的奢侈品和所謂的舒適生活,不僅可有可無,甚至可能會阻礙人類昇華。」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生於1817年,1862年逝世。

 

  梭羅,美國作家、哲學家、廢奴主義者、超驗主義者。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散文集《湖濱散記》和《公民不服從》。

 

  1845年梭羅開始了一項為期兩年的試驗,他移居到離家鄉康科德城不遠,優美的瓦爾登(Walden)湖畔,嘗試過簡單的隱居生活。1854年的散文集《湖濱散記》記載了這段隱逸。《公民不服從》是提出面對政府和強權的不義,作為公民拒絕遵守若干法律的非暴力抗爭方式。公民不服從的見解影響了托爾斯泰、聖雄甘地和馬丁‧路德‧金。甘地說:「梭羅的理念對我影響很深,我採用很多,而且向每一位爭取印度獨立的同胞推薦這本書。我甚至以《公民的不服從》來為我們的運動命名。」

 

  梭羅對自然的書寫影響甚遠,也奠定了現代環境保護主義。他的文體風格結合了對大自然的關懷、個人體驗、象徵手法和歷史傳說,感覺敏銳,且富詩意。

 

  現代科技文明的進步,給人類提供的生活享受和資訊愈來愈多,過多的物質生活,不但不需要,而且會分散人們的專注力,使讀一本書、享受閒情逸致都變成奢侈。將近200年前的梭羅,已經看到並提出來了。

 

  他的另一段話是:「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親友自殺離世遺屬如何自處?身邊親友應該怎樣陪他們走出人生最低谷?► 即睇

我要回應1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Comment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DamnIt發表於 2018-4-22 08:39 PM
  • #2
  • 依家有太多物質嘅牽絆住我們,要真正做到斷、捨、離又有幾多個呢??我曾經聽過有人真係因為覺得生活太營營役役、勞勞碌碌,結果横下一條心搬去深山生活。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Jazz Up Your New Yea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