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4
全球金融去槓桿
在2018年,所有資產種類中93%的投資是輸錢的,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發生在1901年。
這個結果與年初時候分析員及投資者的預想大相徑庭,包括筆者在內。回顧2018年初,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掀起了對改革與減稅的一片期望,美國經濟增速遠高過歷史平均數,中國歐洲日本經濟競相恢復性回升,新經濟企業盈利前景亮麗,全球投資增長加速,失業率創出危機後新低,歐洲極端政黨在大選中無功而返。
這是一個漂亮的開局,風險資產價格在2018年1月也勢如破竹,紛紛走出幾十年來最佳的1月份成績。然而投資豐年的彩虹,在2月份便開始褪色,及至下半年更兵敗如山倒地,新興市場貨幣、中國A股、美歐國債、英鎊匯率、高收益債券如骨牌般坍塌;到11月,多頭的最後一個堡壘美股也不支倒地。
2018年2月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情,令風險資產羊入虎口?聯儲主席換人,鮑威爾登基成為美國貨幣政策的新掌門人,全球範圍內貨幣環境正常化加速觸發了一場金融市場浩劫。其實,美國收緊銀根不是鮑威爾上任後才發生的,不過他的前任耶倫在提高利率上念拖字訣,講的多做的少。鮑威爾骨子裏面也是鴿派,但是他面臨的宏觀環境比耶倫所面臨的更加嚴峻,勞工市場熾熱,工資增長升溫,於是公開市場委員會加快了加息步伐,每個季度升息一次。
對於公開市場委員會的加息前瞻性指引,市場在相當一段時間持輕蔑態度,認為聯儲不過說說而已,這種判斷在耶倫任內是對的,在鮑威爾任內就出了問題。其實聯儲不過做了2018年初已經公告天下的事情,問題是市場忽然發現自己對利率的判斷有誤,市場的預期調整觸動了國債利率的攀升。
美國國債利率,不僅是一類資產的價格,更是全世界許多資產種類的定價錨。美國國債利率,被稱為無風險資金成本,既是許多傳統基金預期收益的底線,也是槓桿炒作的資金成本,當資金的價格錨出現變化時,風險與回報比率的預期便出現變化。同時隨著貨幣環境正常化進入深水區,聯儲的政策前景變得較難預測,這個導致市場波幅急劇擴大,投資風險驟增,風險與回報的預期進一步改變。整個市場進入了去槓桿、去風險的模式。
近年ETF基金佔有市場的份額愈來愈大,其被動投資的特性使得它在升市中錦上添花,火上澆油;在跌市中則加速市場頹勢,甚至火燒連營。這種市場動態被槓桿式投資進一步放大,去槓桿便是資金奪門而逃的過程。慘烈的資產價格下跌,又帶出新的市場陷阱,中國的股權質押、美國的mark the market各自觸發大量被動型機械式拋售。
與鮑威爾入主聯儲差不多的時候,中國政府啟動了去槓桿、防風險、強監管政策,歐洲央行則逐步退出資產購買計劃,這場信用收縮是全球性的,所帶來的衝擊也是全球性的。
和過去不同的是,美中歐信用收縮對金融市場的衝擊頗大,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迄今則有限。2008年金融危機後,金融市場的增槓桿遠遠大過實體經濟,所以去槓桿之時自然首當其衝。資金成本不斷上升,資本市場集資能力弱化,實體經濟受影響也是難免的。筆者認為目前市場對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過度樂觀。
本文原載於今周刊,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你點睇?】有學者倡60至65歲以下長者之2元乘車優惠,設每月補貼上限700元,你點睇?►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