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7
「1月6日騷亂」會被特朗普「平反」嗎?
昨天(1月6日)是美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四年前的這一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兩個月前的總統大選中落敗但拒不認輸,並且鼓勵自己的支持者去國會示威,為他「討回公道」。他還要求身兼參議院議長的副總統彭斯和國會議員支持他的主張,不要確認他的競爭對手拜登在總統大選中勝出。當彭斯和國會議員依法履行職責,開會確認拜登當選總統時,大批特朗普的支持者衝擊了國會,與警員發生激烈衝突,造成人員傷亡。他們打破門窗進入國會,大肆破壞公物,導致幾百萬美元的財產損失。這些人還在國會內遊蕩,搜掠議員辦公室,帶走官方文件。
如今特朗普再度當選總統,而且公開表示要報復民主黨政敵和其他反對過他的人。很多人關心「1月6日騷亂」事件最終會如何收尾。到目前為止,已有將近1600人被起訴,378人被判刑入獄。有人要求特朗普就任總統後,運用總統的權力,赦免「1月6日騷亂」的所有參與者,為這一事件「徹底平反」。
到目前為止,「1月6日騷亂」事件中已有將近1600人被起訴,378人被判刑入獄
特赦騷亂分子有損法治
但同時也有很多人反對特朗普赦免這些騷亂分子,批評此舉是典型的公器私用,有損法治。美國總統有權赦免因觸犯聯邦法律而被定罪的人,但過往被特赦的人中,經濟犯罪(非暴力罪行)者較多,主要涉及偷稅漏稅,金融欺詐等等。特朗普在上次的總統任期內,赦免了因逃稅和非法提供競選經費等行為被定罪的查爾斯·庫什納 (Charles Kushner),此人與特朗普有姻親關係,特朗普的大女兒伊万卡嫁給了庫什納的兒子傑瑞德·庫什納。
衝擊國會的騷亂分子非常暴力,在事件中襲擊了警員,因此被法庭定罪,入獄較長時間。如果特朗普特赦他們,等於是向全社會發出一個「支持特朗普就可以獲得寬恕」的信號,這將構成一個極其錯誤的先例,不僅干擾司法公正,而且可能動搖美國人對法治的信心。為將這些騷亂分子依法定罪,聯邦司法部展開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檢控工作,涉及全美50個州,包括大量細緻的取證工作。如果特朗普特赦這些罪犯,等於是讓聯邦檢調人員的種種努力付諸東流,難免會打擊美國警察和聯邦檢控人員的士氣,這會給社會治安帶來嚴重後果。
保留歷史真相教育子孫
大量事實證明,特朗普四年前明知總統選舉的結果,但拒絕承認失敗,對支持者妄稱拜登「偷走了大選」,並在1月6日那天鼓勵、煽動支持者去國會「討公道」,而且得知國會內外出現暴力衝突後仍然沒有立即要求支持者離開現場,對這場騷亂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如果特朗普赦免這些被定罪的騷亂者,客觀上也有改寫歷史的效果,可能會讓後人感覺,這些人是為了信念而採取行動,是被現行制度逼迫而不得不自發組織起來,尋求公平正義。
實際上,特朗普在騷亂過後一直試圖將該事件描述為民眾自發的愛國行動,一些支持他的共和黨國會議員還稱被定罪的騷亂者是「政治犯」、「人質」。參與審理相關案件的聯邦法官藍伯斯(Judge Royce C. Lamberth)曾在法庭上表示,「我很震驚地看到,一些公眾人物試圖改寫歷史,聲稱騷亂者的行為是『有秩序的』,像是參觀國會的遊客,並且將這些被定罪的人尊為烈士、『政治犯』或『人質』,這是非常荒謬的」。
顯而易見,特朗普和共和黨右翼政客完全不顧事實,想透過各種方式、運用一切手段來改變「1月6日騷亂」的最終定義,為其違法行為「漂白」,目的是影響公眾的認知,用他們希望的方式來記錄這歷史的一頁。
對於所有美國人來說,這一事件已經影響了當今的政治形勢,而且還將可能影響美國的歷史發展方向。保留這段歷史的真實面目,不僅可以提醒人們防範破壞法治的行為,而且有利於教育後來人,讓子孫後代知道曾經有人試圖以暴力方式阻止國會依法確認總統大選結果,但這樣的圖謀沒能得逞。
特朗普不顧事實,試圖運用一切手段改變「1月6日騷亂」的定義,為其違法行為「漂白」
賀錦麗尷尬但表現得體
在昨天確認特朗普贏得2024年總統大選的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中,最尷尬的肯定要數現任副總統賀錦麗。她去年8月接替拜登作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在最後階段與特朗普展開競爭並落敗,如今作為參議院議長,她要主持最後的確認儀式,正式宣布特朗普勝出。
賀錦麗當時很平靜地讀出特朗普獲得312張選舉人票,她自己獲得226張。在她說出兩個數字之後,共和黨議員和民主黨議員分別起立鼓掌,令國會議事廳內黨派之爭氣氛再現。
對比特朗普四年前死不認輸的所作所為,地位尷尬的賀錦麗昨天表現得十分得體。她從始至終保持平靜,並未露出激動或沮喪的表情。確認儀式結束後,賀錦麗對記者發表簡短講話,強調堅持民主對美國的重要性,稱和平移交權力是美國民主體制的支柱,並以一句高風亮節的話做總結,「今天,我做了(政治)生涯中一直都在做的事,那就是認真履行我多次的誓言,支持和捍衛美國憲法」。
對比特朗普四年前死不認輸的所作所為,賀錦麗昨天表現得十分得體
1月6日已成過去,但圍繞「1月6日騷亂事件」的各種行為還會陸續有來。有人想「平反錯案」,有人要「保護歷史」。此類舉動不僅會帶來新的爭議,加深社會的政治撕裂,而且有可能影響後人如何書寫歷史上的這一頁。儘管今天已經到了社交媒體時代,但「控制現在」最終依然有可能「控制未來」。
【你點睇?】特朗普稱2月起或對從華徵收10%關稅,你認為中方應否作出強硬反制?►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