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5
金融風暴掩至 政府應留著儲備
10月10日,經歷七年牛市的美股大瀉,華爾街三大指數全線直下。道瓊斯工業指數暴跌831.83點,納斯特克指數跌315.97點,標準普爾指數則跌94.56點,三者跌幅均達3-4%。火燒連環船下,引發全球冧市,日股急挫840點,港股未能倖免,恒生指數一度急跌千多點,市場震動,引發翌日早上(10月11日)在行政長官答問大會上,金融服務界張華峰議員問了一條關鍵問題:
「……這場超級無敵金融風暴正在逐步形成……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外匯沒有管制,資金自由出入……我想問問特首,你會否……避免本港金融市場受到外圍影響而出現恐懼性拋售?」
(shutterstock圖片)
行政長官回答指他們評估形勢會相當嚴峻,而她早已預視,故在上任時特別委任任志剛、周松崗、查史美倫及陳智思四位金融專家加入行政會議,他們會在行會內外向政府提點如何防禦香港金融的穩定性。
驟耳聽來,特首這答案似乎反映政府未有實質應對措施。
金融風暴悄悄掩至
美國十年國庫債券(10-Year US Treasury Note)一直是經濟學家口中的領頭羊(Bellwether),對全球經濟起著指標性作用。美國股市持續暢旺,一直是靠低息率、量化寬鬆政策所支持,特朗普上任後也一直以減稅來刺激股市。可是,美國聯邦儲備局在耶倫年代已經加息三次,新任主席鮑威爾則更為依賴數據(Data Dependent),聯儲局也已預告本年內會第四次加息,即是結束了量化寬鬆政策。跌市下仍加息,連美國總統特朗普也指「聯儲局瘋了」(Gone Crazy)。
長債債息持續高企,意味市場對通脹預期升溫,再加上美股超買嚴重,調整在所難免。此外,特朗普不理會國內企業反對聲音,以關稅「攻」中國,貿易戰開火,陰霾處處。種種迹象顯示債市股市均對經濟前景有擔憂,投資者意識到經濟擴張周期到頂,會作恐慌性拋售,不足為奇。全球經濟放緩甚至衰退,悄悄掩至,香港難以獨善其身。
香港屬細小開放型經濟,一向極受外圍經濟,特別是內地經濟影響。而在特朗普對中國開徵的2500億關稅實施後,中國產品出口受打擊,很多工廠會結業,企業盈利會倒退,市場會萎縮,內地人便沒有那麼多錢來港消費,香港的旅遊零售業首當其衝,航運物流等等產業也會受到波及。超級無敵金融風暴殺到埋身,香港怎樣應對?
香港能做的非常有限
一般而言,各國政府會採取兩種手段應對經濟衰退,包括財政手段(Fiscal Measures)及貨幣手段(Monetary Measures),但是香港政府在這兩方面能做的非常有限。
首先是財政手段,凱因斯主義(Keynesianism)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經濟政策,例如基建,增加總需求來刺激經濟增長,對抗衰退。例如1929年經濟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美國政府便大興土木,提供職位,刺激經濟。
可惜的是,我認為香港政府能做的不多。本屆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已批出86項工程計劃,涉及1681億元。政府每年投放於基建的資金數以億計,在金融風暴時突然加碼的機會極低。而且香港勞工不足的問題仍未解決,工程項目再多也是徒然。
另一個財政手段就是減稅,特朗普便一直以減稅來刺激股市。但是,香港政府近年已陸續推出針對不同行業的稅務寛減或優惠措施以維持市場活力,例如專屬保險、船泊借貸等,在經濟衰退時再大幅減稅的空間不大。
第二種應對經濟衰退的方法是貨幣手段,即是調節貨幣息率及流動性,包括減息、量化寬鬆等。可是港幣受聯繫匯率限制,難以實施相關措施,否則會引致港元疲弱,資金外流,得不償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雖然表示會增加中小企融資貸款保證以及出口保證措施等,但這些只能說是杯水車薪。
政府應居安思危
財政盈餘升得快亦跌得快,去年的1400億盈餘預期會回落。在國際經濟氣候不明朗,中美貿易戰陰霾籠罩下,香港政府應該居安思危,留著儲備,以應不時之需。可是《施政報告》反其道而行,取消強積金對沖、十四周產假、一校一行政主任等多項政策支出均由政府「包底」了事,粗略估算花掉約600億,還未計社會普遍認為是無底深潭的「明日大嶼」,若金融風暴真的「打到嚟」,香港政府儲備不足,便無足夠彈藥「打仗」了。
《說說心理話》:講講常見年輕人理財問題!想「人有我有」?認可理財社工分享理財觀念小秘訣!►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