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2
人民幣取代美元的障礙
上周本欄提到,「去美元化」的現象雖已出現,但過程很可能頗為緩慢。在2022年,總數共11.1萬億美元的全球外匯儲備中,美元佔了58.36%,人民幣卻只佔2.69%。為何中國身為全球最大貿易國,人民幣在國際的外匯儲備中佔比這麼低?甚麼政策才可改變這情況?
說來弔詭,人民幣暫時沒有取代美元,不是因為中國國力不足,而是因為她太強!此中因由稍為複雜,容我細細道來。
過去70多年,美元在國際交易中有主導地位,各國之間互相交易主要用美元計價,亦幾乎統一用美元作交易媒介,不需使用一大堆不同貨幣去計價這麼麻煩與混亂,美元亦因各國都使用而地位上升,變成可用作保值的儲備資產。世界各國,包括中國在內,也樂於把自己有價值的商品輸出到美國,換回一張張本身沒有內在價值但卻可用作交易及儲備的美元鈔票。這對美國及世界各國,原則上都是有利的,美國得以開動印鈔機便可源源不絕得到商品,其他國家把貨物交給美國,便等於交了租,把美元這一工具租了回來使用。
歐元英鎊日圓 難對沖美元風險
此種金融貿易生態本可達致一均衡點,大家相安無事,怎料美國政府卻犯了兩個大錯,一是拼命印鈔票,導致通脹,大家深以擁有美元為憂;二是把美元武器化,靠賴帳及長臂管轄等方法制裁不聽美國命令的國家或個人。如此一搞,很多國家會認為擁有美元風險太高,急欲尋求多些替代品,免被美元霸權縛得動彈不得。
本來歐元、英鎊與日圓都可部分替代美元,但歐洲國家和日本與美國關係太密,在美國要制裁某個國家時,歐洲和日本未必不隨著美國的指揮棒起舞,所以持有西方國家和日本的貨幣並不足以對沖美元的風險。在此情況下,具有強大政治、軍事與經貿實力的中國,其發行的人民幣在多個國家眼中,自然是理想的美元代替品。
既然如此,國際對人民幣的需求應十分強勁,但為甚麼人民幣在全球的外匯儲備中佔比這麼低?根本原因是人民幣在國際上供應量非常低,低到不足以成為各國的交易媒介或儲值工具。按上文的數據,各國中央銀行合共擁有的人民幣儲備,價值不足3,000億美元,還不到中國自己的外匯儲備的十分之一。
(iStock)
外貿長年順差 資金淨流入中國
為甚麼人民幣供應量這麼低?是否只要人民銀行開動印鈔機源源不絕地多印刷些人民幣送到外國,便可解決流通量問題?不可能的,沒有一個國家會肯多印鈔票無償送給別國的。一個國家若要得到人民幣,便需要把自己的商品或服務賣給中國(歡迎中國到自己國家投資也可),但要注意,中國自1993年錄有704億元人民幣的外貿赤字後,一直至今天,外貿年年都是順差,亦即資金是不停的淨流入中國,而不是人民幣從中國流出。這與美國正好相反,自1976年起,美國沒有一年不是貿易逆差,美元是不斷流出的。既然資金是不停流入中國,不是流出,其他國家又哪會取到人民幣作為其交換媒介或儲備貨幣?
在經濟學中這有個名堂,60多年前有位比利時經濟學家Robert Triffin發現一個國家的貨幣若想成為國際貨幣,她便必須先經歷大量且漫長的外貿逆差才可成事。但中國願不願意這樣做?正如上述所說,她因為經濟實力強勁,才會出現長期的順差,既然有實力,她可否改變一下經濟策略,改為多點進口,減少資金進入,增加資金流出?她似乎依然傾向於勤儉建國,多生產,少花霍,多出口,從而繼續累積資金。
保護金融安全 寧放棄自由兌換
技術上,倘若中國希望自己出現大規模的外資逆差,是可以做到的,只要大幅提高人民幣的匯價,使它升值,中國外貿自會出現赤字,人民幣也會流出,成為別國的儲備。人民幣升值的好處便是中國人買外國貨會便宜一些,人民的生活亦會改善。中國有沒有使人民幣升值的手段?有的。在貿易理論中有一定律,叫「不可能的三位一體」(Impossible Trinity),即貨幣政策獨立自主、資金自由兌換或流動,及匯率穩定這3個選項中,任何國家都不可能3項全部都做得到,最多只能選兩項。中國選了貨幣政策自主與匯價穩定,便必須放棄資金自由兌換流通。香港則選了匯率穩定及資金自由流動,放棄了獨立的貨幣政策。
中國選擇了匯率穩定,但在甚麼匯價水平穩定?這倒是中國可用其貨幣政策調整及決定的。換言之,若要人民幣變成更重要的國際貨幣,便要走一個過程︰人為地推高人民幣的匯率,要它升值,又或容許人民幣自由兌換,因中國外貿盈餘巨大,人民幣也會隨着自動升值,這些都會製造外貿逆差,從而等同把人民幣送出去,各國有了新供應的人民幣後,才可慢慢把它變作儲備及交易媒介。中國似乎只想保護自己的金融安全,目前未有取代美元霸權的跡象。
(本文原載於5月12日《晴報》)
【你點睇?】高拔陞指醫管局將採購內地醫療儀器配合政府節流,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