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0
醫療改革
政府正在進行「自願醫保計劃」的諮詢,我找來一些文件及背景資料閱讀,立覺頭大如斗,香港未來的醫療融資問題確實不易解決,但又非要解決不可,否則港人的健康,壽命及生活負擔都會大受影響。
平情而論,香港的醫療系統是做得不錯的,2010至2011年底,社會在醫療上的總開支是934.33億港元,佔當年GDP的5.1%,政府醫療開支的部分,更只佔GDP的2.48%,但港人壽命之長,早超越歐美大國,連嬰兒死亡率也低於美國,後者人均醫療開支卻是數倍於港。如此本少效大,怎不對香港醫療系統另眼相看?難怪有美國朋友看到香港似要學習美國把醫療保險制度搞大,頻呼不可,他認為是向反面教材學習。
本港醫生人數比率偏低
但想深一層,香港的醫療前景卻是大有堪虞。香港目前42家公立醫院病床共有27,400張,11私家醫院病床則有3,882張,再加上護老院等地方,平均每1,000人口共有5.1張病床,在世界標準上,這似乎尚不足以聲稱已構成危機,美國每千人只得3.1張床,英國只有2.8張,新加坡3.1張,但人口老化的日本卻有13.4張。
問題的嚴重性來自醫生的人數,香港的註冊西醫有約1.2萬人,每千人口有1.8位醫生,這在世界標準上已經是十分偏低。英國有2.8人,美國是3.2,日本是2.3,新加坡是2.8。幸好香港也有六千多註冊中醫,問題才紓緩一點。但可忘記,現時香港65歲以上人口共約100萬,到2042年便要達近260萬,對醫生的需求可能要以倍數增長。對病床的需求當然也會上升,所以我也認同要多建醫院,但醫生數量上的差距,壓力更大。
多訓練些醫生便可解決問題嗎?沒錯,只要每年的醫科畢業人數夠多,問題或可紓緩,但訓練一個醫生,直至他醫術成熟,等閒要數以十年計,十分昂貴。我聽過醫管局高層解說,幾年後兩大醫學院每年畢業生可增至420人左右。我屈指一算,這是明顯的不足了。香港1.2萬多個西醫,假設他們平均能工作到40年,平均每年也有3百人左右退休,那麼若單靠自己培養,每年只淨增加120人,等於醫生總人數的1%,這如何應付得了人口老化帶來以倍計的醫療壓力?
新加坡化解此問題的做法是引入外來專才,在那裏當醫生,不一定要新加坡自己的大學培養出來,他們有一個世界各地著名醫學院的名單,在這些名校醫科畢業的,一樣可在新加坡執業。反觀香港,保護主義比港英年代更嚴重,理論上外來者也可考牌,但關卡重重,我聽過一案例,有位美國名校的醫學博士,在港無法執業,後來倒被哈佛醫學院聘去工作。
世界多處地方的醫學組織大多都奉行保護主義,因為醫生人數少,可有利於維護他們的壟斷利益,坐地起價也容易得多。上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佛利民當年的博士論文便是研究美國醫學會如何通過控制醫生人數而維護醫生的壟斷利益,此事當年引致美國醫學會極大的不滿,但佛利民此論文卻成為傳世經典,蓋因他有證有據也。我認識的不少醫學界有識之士,對香港的保護主義也深深不以為然,但打破它卻要面對重重阻力。
保護主義嚴重 窒礙引進專才
但對此等保護主義我們卻不能不挑戰之。若醫生人數不足,將來醫療費用一定高企,不利廣大市民。現在大約一半的醫生在公營醫院工作,他們應付了九成的病人需要,現在「自願醫保」計劃涉及很複雜的資源分配與道德風險難題,將來有機會再詳論,但當中一可能性現在便應指出。保險制擴大後,到私家醫院的病人會增加,但同時會帶走很多醫生,從公立走到私立醫院去,公立醫院人手短缺會更嚴重,將來人口老化如何應付?我們也應知道,中環的昂貴診所,據說病人可能六、七成來自內地,醫療自由行本是商機,但香港不想法增加醫生人數,又如何能夠善用此商機。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特朗普稱2月起或對從華徵收10%關稅,你認為中方應否作出強硬反制?►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