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6
「沉默大多數」有多少人?
「幫港出聲」的英文名字包含有Silent Majority(沉默的大多數》一詞,周末看電視新聞,也見到有社會群組用上「沉默之聲」的名稱,在中區集會撑國民教育(此名也許來自我少年時代寓意深遠的流行名曲《Sounds of Silence》),可見不少人對沉默者的真正心聲是否為世所知十分關心。
在一個絕大多數人都願意積極發言的社會,根本便沒有所謂的「沉默大多數」,但若發言的人只佔極少數,那麼沉默者的意向便十分重要,不懂得解讀他們的觀點,在政治決策上,可能會有大錯。2010年5月16日,香港搞了次所謂「五區總辭、全民公決」的補選,事前公民黨與社民連估計或只是希望,這次「補選」有超過一半選民參與,但隨後他們見到勢色不對,支持者原來很少,惟有接二連三地把成功的標準降低,有一段時間說有25%的選民投票,運動便已算成功;後來更索性不設成功準則,總之,甚麼投票率都算成功。最後只有58萬人投票,只佔登記選民的17%,以數字而論,此運動可算全面失敗。
大聲的並非民意
失敗的原因在哪裏?為甚麼開始的時候敢誇下海口,估計有超過一半人會投票?我相信這是因為主事人太相信網絡中所反映的「民情」所致。眾所周知,網民意見,一般較為往激進方向傾斜,把他們的意見投射為「沉默大多數」的意見,豈不犯上「選擇偏差」(selection bias)此一統計學上的大忌?
那麼,我們如何才可較為準確地解讀「沉默大多數」的意見?雨果的《孤星淚》歌劇中有名曲《你們聽到人民的歌聲嗎?》(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有些人以此作口號,把某些社會活動中參與者的聲音當成是社會的總體民意,這其實是很荒謬的。思想獨立的人民自然各有自己的不同意見,若是把某些團體的聲音當作普遍民意,誰大聲一點,便愈被當成是代表人民,那麼,民意是常會被強姦的。若果社會的決策都是基於「鬥大聲」,那麼很多人便會被引誘無心工作生產,把精力都用在怎樣把自己的聲音蓋過別人,這對社會的經濟會起到很大的破壞。
解讀民意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就算是用上公投這種直接民主方法,真正的民意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到,此事的原因我稍後會另外撰文詳細分析。不過,有投票紀錄作依據,總會比毫無根據胡亂猜測好一點。
但若用投票結果去掌握民意,我們便立時碰上一道大難題。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香港18歲或以上人口共599萬9千人,若只算「常住人口」,則只有580萬4千人。香港的選民必須是18歲或以上常住香港的永久性居民,上述「常住人口」中,有一部分不是永久性居民,無權當選民。我閱讀過人口普查的各種數據後,估計有權當選民的大約有550萬人。
三分二人仍追求穩定
2012年地區選區登記選民人數有343萬7千人,即有超過200萬合資格的人選擇不登記當選民。登記選民當中,去年立法會選舉有183萬9千人投票,換言之,有366萬人合資格人士根本沒有投票,不投票的人是投票的人的兩倍!
既然只有三分一合資格的人有投票,以此投票結果投射為550萬人的民意,豈不荒謬?另外的三分二,既然他們連票也沒有投,可當上「沉默的大多數」自無疑問。我在本欄說過,香港社會正在被人撕裂為兩個人數可能相若的群組,但其實尚有另一可能。也許被撕裂的只是政治上較活躍的一群,另外佔總數三分二的群組,他們的取態仍然中間、平和、追求穩定。這個猜想,與我近年所觀察到的「沉默大多數」的意見十分接近。觀乎「佔領中環」的支持者,搞來搞去,也只佔社會中的少數,可見「沉默大多數」在社會中大有起到穩定作用的力量。
轉載自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