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0-08-09

經濟悶局影響生活質素  

  最近,我在匯賢智庫學苑向中學生教授通識課程,討論最低工資立法,並以此命題作文,讓學生討論最低工資立法對社會的正負面影響。討論過程中,我們談及三個不同概念,包括生活指數(Cost of living)、生活水平(Standard of living)和生活質素(Quality of living)。

 

  這三個概念息息相關,亦容易令人混淆。一個城市的生活指數下降,即生活開支及生活費下跌,一般會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但卻未必提升生活質素。須知道,生活質素比生活水平更深層次,因為影響生活質素的因素絕不限於物價、收入與支出,而涉及社會整體環境,包括空氣質素、言論自由等多個不同範疇。

 

  正如香港中文大學上星期公布的香港生活質素指數,就將21個不同指數計算在內,包括壓力指數、實質工資指數及噪音指數等。報告指香港2009年的生活質素綜合指數為102.19,是七年來最低,甚至低於2003年(非典型肺炎爆發),不過,若細讀報告,仍會發現當中有不少驚喜。

 

  中大研究中心將21個指數分為三大類──社會、經濟及環境分類指數;而社會分類中的「生活滿意程度」及「政府表現」都較去年上升,叫人驚喜。面對近日水浸、塌樹及隱私被侵犯等負面新聞,香港人的「生活滿意程度」及「政府表現」卻呈上升趨勢,我相信,當中主要原因正是社會的開放程度──無論面對甚麼事情,香港人都可以透過不同途徑宣洩不滿情緒,透過傳媒、互聯網等媒體向掌權者表達意見,而政府亦會有所回應,例如政府推出九招十二式規管樓市,就是對社會訴求的回應。

 

  另外,環境分類中的不同指數全部較去年佳,這亦很容易理解,因為政府去年就環保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故在水質、空氣、噪音及固體廢物方面的指數皆有所提升。但經濟分類的不少指數都下跌,這是意料中事;當中失業率和實質工資指數都較08年差,而「負擔能力比率」更跌至七年來最低,這些指數反映在香港樓價上升,引致社會財富愈來愈集中在一小撮人手中,貧富懸殊愈趨嚴重,平民百姓的「仇富」情緒難以平息……由此可見,經濟悶局是特區政府管治的致命傷。

 

  當香港社會環境不斷轉變,但經濟模式卻沒有轉型,如今中文大學公布的生活質素指數可謂響起警號,特區政府不能再抱殘守缺,而應大刀闊斧改革香港的經濟模式,促進經濟轉型,從而改善香港的經濟和民生。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鐵娘駕到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