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8-09-26Text: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吳加莉、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田詩蓓博士

普及急救 救人自助

  試想假如有一天,你在街上看到有人因心臟病發倒下或因意外受傷而失血過多,除了打999求救外,你還能為他做甚麼?也許你會盼望著身邊有人上前,可以在救護車來到之前的黃金時間為病人施行急救。但究竟香港有多少人預備好應付這種狀況呢?

 

 

  以院外突發性心臟驟停,即是病人在醫院以外,心臟突然未能有效地運作的情況為例,香港每年平均錄得5,000至6,000宗個案,而這些個案的病人存活率只有約2.3%(註1),比其他主要亞洲地區為低(註2)。根據港大的研究(註3),有9成以上受訪者在遇到院外突發性心臟驟停的患者時願意報警救助,可惜當中超過6成人沒有受過急救訓練,即使參與了急救訓練,亦只有不足4成人願意施行心肺復甦術,所以難以在第一時間拯救病人。

 

  因此,香港有必要普及急救訓練,使市民在生活中遇到突發事件時,懂得如何救人和自保,例如施行心肺復甦術、對於外出血、燒傷及骨折的應急處理等,減低意外所帶來的傷害。社會不同團體一直致力推廣與普及急救訓練,例如紅十字會舉行了「紅十字會急救日」不單教育市民大眾各種急救知識,亦公開表揚了一些長期重視急救助人的機構、團體及個別人士及成立了成人義工急救隊(註4)。除了這些推行多年的活動外,香港能如何再進一步在社會上普及與鼓勵市民施行急救?

 

  

  近年新加坡活用新科技,研發了一款名為myResponder的手機應用程式,受過心肺復甦術訓練的市民先在程式登記,當報案中心發現有緊急案件時,即時通知案發地點附近的登記者,為他們顯示附近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的位置,在救護人員來到之前拯救患者。此手機應用程式有實時統計報告,從2015年面世以來,已有超過14,000人次回應案件。這類應用程式固然能增加病人的生存機會及減慢病情惡化,對學習了急救的市民而言亦是一個發揮急救技巧的絕佳平台,藉此鼓勵更多人去學習急救。

 

  我們喜見香港亦有研發類似的應用程式,為了推廣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香港大學急症醫學部研發了「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手機應用程式,令市民在緊急時刻可以瞬間找到附近的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提高器材的使用率及病人生存機會(註5)。香港可以考慮研發應用程式,連結999報案中心、診所及合資格急救人士,讓有需要的患者聯繫上合適的拯救者,藉著新科技去充分活用社會各界的資源。

 

  可是,現時香港只有非官方的合資格急救人士數字,令動員能力打了折扣。筆者提倡香港可以研究設立官方急救數據庫的可行性。另外,不少大眾或許會擔憂因急救而衍生的法律責任問題,雖然香港從未試過向救助者因急救而採取法律行動(註6),但香港或許可以參考西方如英國、美國、澳洲和加拿大等地研究設立「好撒馬利亞人法」(Good Samaritan Act),免去了自願的救助者向病人因施行急救的過失而引致的法律責任,以鼓勵更多人救急扶危。

 

  總括而言,市民、政府及非牟利機構應鼎力合作,揉合科技、法律及教育三方面,提升香港社會整體的急救知識及動員大眾去拯救每一條寶貴的生命。

 

註1)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Hong Kong: a territory-wide study 

註2)Outcomes fo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across 7 countries in Asia: The Pan Asian Resuscitation Outcomes Study (PAROS)

註3)Public knowledge of how to use an 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Hong Kong. 

註4)紅十字會急救日呼籲公眾裝備自己 救急扶危

註5)港大倡加強急救技能培訓 冀提升院外突發性心臟驟停患者存活率 

註6)Protection of rescuers in emergency care: where does Hong Kong stand?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政策.正察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急救 #心肺復甦 #App #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