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8
孩子用廢物設計 籲父母反醒節約
兩位熱愛利用廢物進行創作的小六生,一向積極參與環保有關的創作活動。過程中,他們建立了節約的習慣,都發現要做到真正的環境保護並不容易。專家表示,別以為環保是家長指導子女的事,其實下一代比父母更有節約的意識,會倒過來勸告爸媽不要亂花費。
喜歡利用舊物創作,黃一朗和鄭樂兒都說環保很重要,舊東西換個角度就有其新的價值。
為了參加浸會大學有機資源中心舉辦的「環保流行概念Fashion Show暨比賽」,面對呈分試在即的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六年級生鄭樂兒,依然積極繪畫草圖。她的草圖既簡單又仔細,數筆的線條勾畫了一件衣裙,裙面上仔細地標上不同的材料:以碎布作裙的中心設計、衣袖縫上碎報紙、裙腳則飾上不同的葉子,以配合大會「有機」的主題,簡單的草圖甚有專業設計師的風範。然而報紙遇水便爛、葉片會枯萎變色,兩種材料都不能放進洗衣機洗滌,富創意的裙子實用性不強。空有創作心思,卻沒想到耐用這問題,樂兒這下才想到作品的可行性,心裏頓時涼了一截。
碎布的妙用
鄭樂兒愛把碎布造成不同的用品,把舊物變新她最感自信。
幸好比賽於本月底才截止,尚有時間作改良。樂兒自小便喜歡做手工,愛收集姑姐沒用的小布塊,加工縫製成小袋子來用;她又會以閃粉和膠水在一次性透明膠杯上髹出七彩效果,當作筆筒置放於書桌上。巧手與心思,令樂兒愛上廢物創作,樂此不疲。愛繪畫做手工以來,樂兒多了一份對生活的觀察,會留意不同東西,像把飲用水樽蓋當作衣鈕,取其形似又有質感。想到報紙有油墨又易爛,她想想後便隨即修改方案,決定以同樣色彩豐富但較潔淨的雜誌紙代替報紙,希望效果理想。
水管作小號
以膠水管創作小號樂器、琵琶,黃一朗展現了創意和觀察力。
與樂兒一樣,同級同學黃一朗同樣愛廢物再造。他自四年級開始參加校內的環保設計比賽均獲冠軍,做出來的作品有板有眼,當中得見他的觀察力。四年級那年,欣賞過一次音樂會看到樂器小號的形態,他便聯想到以透明水管繞兩圈成為小號的身體,然後在管身加上一個派對用的小喇叭嘴,再加漏斗設計成為像樣的小號。吹奏起來聲音雖不能與真正的樂器相提並論,但能發聲又像真度高,已獲得老師們的高度評價。喜歡創作,源自一顆願意嘗試的心。一朗喜歡讀兒童科學,對物件間的特性十分喜歡,能耐性地思考與改良。去年五年級時再設計出琵琶,他便以長形氣球作弦,取其有彈性。
天馬行空過後,作品是否真正實用?會否製造另一廢物?這些問題頓時令兩位小六生再深思。樂兒與一朗都相信環保就是用少一點,不要浪費資源。一個創意活動,孩子們都感受到四周有很多可用的資源,花點心思便能做成有用的物品。
成人要共同進步
黃太認為環保也是一種關懷,愛尋找舊物令兒子對身邊事多了一份觀察和關注。
說起環保,鄭樂兒和黃一朗都不約而同地說:「媽媽買東西最多。」一朗說:「媽媽買鞋最多。」冷不防兒子這樣說,黃太忙不迭地自辯:「只有四對鞋啊!」樂兒的姑姐在身旁也附和說:「工作壓力大,購物是很開心的。」成人的世界孩子暫時不會明白,但成人們都同意,現今的小孩環保意識比她們強,到超市會自動說:「不要膠袋。」香港浸會大學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博士表示,從小學生入手灌輸環保意識是最好,「因為這個階段老師說甚麼他們都聽。」這個階段親子活動特別多,故父母能夠從子女的活動中學習到環保,共同進步。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