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6-08-16

Social Dining熱潮襲港 透過「搭枱」擴社交圈子

  【晴報專訊】不少港人對「搭枱」用膳避之則吉,但「社交用餐」(Social Dining)卻成為80、90後新潮流。用餐地點不再局限餐廳,與陌生人一起用餐之餘亦可交換飲食心得、生活點滴,擴闊社交層面。有搞Social Dining的主廚表示,單身參加者更冀趁機拓闊生活圈子。

 

 

  社交用餐風氣近年吹到本港,先後出現PlateCulture、VizEat、Eatwith等平台,當中以PlateCulture、bonappetour等較活躍,主廚、用家數目亦較多。菜式選擇多元化,由歐洲菜、東南亞菜、廣東住家菜都有,亦有主廚以「全日早餐」作賣點,菜單價錢由數十至700元以內不等。一般而言,顧客在平台上選取合適廚師和用餐日期,待廚師同意定單後,便可經平台付款,再按預訂日期前往。

 

食客蔡小姐(右)和朋友首次參加社交用餐,她指Greenie曾到意大利學廚,覺得她做菜用心。

 

  拿手烹調意大利菜的Greenie,5、6年前開始對烹飪產生興趣,更親赴意大利學習烹飪兩星期。她坦言,最初只為個人興趣,留意到有社交用餐概念後,去年一月加入平台後,定單逐步增加。她指,客人以25至35歲為主,來自醫生、銀行家、廣告界等不同專業界別。她說有單身朋友因工時太長或返夜班,致生活圈子狹窄,故積極參加類似場合。她一位30多歲的單性女性朋友現職金融界,平均一個月最少兩次參加社交用餐,結識很多新朋友。

 

多與其他食客傾談 減尷尬感

 

  Greenie指港人以往較難與陌生人對話,但她留意到部分客人不介意「搭枱」,反映潮流轉變。本身已有一間餐廳的Sandy稱最近加入社交用餐平台以便拓展新客源。她指參加社交用餐的客人以80、90後居多,主要想體驗一小班人用餐的溫馨感;因環境所限,客人多會與他人傾談,以減低尷尬感。

 

  任職市場推廣的港人Peggy與朋友成立fb群組推廣「home dining」文化,去年加入社交用餐平台成家廚。她除喜歡與人交流,也藉此推廣廣東菜。她曾招待一位愛中國功夫的德國人,又安排他和女友到自己父親家吃飯。

 

 

圖為Greenie菜單中小吃,番荔枝意式冰沙配低溫烘乾羅勒葉。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有種生活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傾力救市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