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22-10-24

【路路笑談中】我都是石籬邨長大的

  石籬邨(Shek Lei Estate) ,又稱石梨、石梨貝或石梨貝邨,位於新界葵青區,鄰近金山郊野公園及石梨貝水塘,乃1966年至1972年期間落成的公共屋邨,爸媽帶著我入住的年代,應該是1969年。

 

  網上資料都說石籬邨的座數為第1座到第16座,中間缺了第13座,所以合共只有15座,這個我有點懷疑,因為印象中,我有一位姓沈的小學同學正居於第13座,如果記憶可靠,應該是缺了第14座,估計跟傳統諧音「實死」有關。

 

  我們一家在石籬邨住了差不多10年,於70年代末搬離,童年生活有點模糊,遷居後亦甚少回去,但過去幾十年,關於石籬邨擴建、拆卸及變身為中轉房屋等新聞,我還是關注的。

 

  僅餘的第10座及第11座,也將於今年年底消失,而我,正正是居於第10座,感受較深,臨別依依,好歹留個紀念。

 

石籬邨第10座及第11座

石籬邨第10座

(借用網絡圖片,如有冒犯,即時刪除。

石籬邨第10座

 

  石籬邨以T型房屋設計,每層左右兩端都有一道長長的走廊,中間有一個四平八正、街坊稱之為「大撻地」的公共空間,孩提時代跟鄰居小夥伴每天在這片「大撻地」,玩盡「123紅綠燈」、「大風吹」及「麻鷹捉雞仔」等遊戲,毋須任何玩具工具,單靠兩腿喪跑,窮家孩子,這樣跑來跑去就樂半天。

 

「大撻地」公共空間

(借用網絡圖片,如有冒犯,即時刪除。)

 

  從「大撻地」延伸開來是一道短巷,跟那長廊形成T字模樣,短巷戶數較少,亦較光猛,我家正座落在短巷,百多呎的細單位,內設獨立廚房及洗手間,左鄰右里非常親近,從早到晚,都是門戶大開,每天下午,我就在門口翻開摺枱做功課。

 

  不要少看石籬這樣的舊式公共屋邨,當年的規劃,也算完備,往來交通,有小巴、巴士,生活起居有街市、酒家,基本所需,已盡關顧。每座樓宇的地面,均附帶一些小店舖,做著實實在在的柴米油鹽小生意,例如10座入口便有一間雜貨舖,是隔離C班陳同學爸爸開的,3座又有一間專賣米及賣石油氣的,則是隔籬D班馬同學家人開的,還有經營菜檔、報紙檔的,盡是邨內街坊街里。

 

快樂酒家

(借用網絡圖片,如有冒犯,即時刪除。)

愛羣酒家

(借用網絡圖片,如有冒犯,即時刪除。)

 

  教育方面,區內幼稚園、小學以至中學,各有選擇,究竟當年學位的供應是充裕,還是競爭激烈,我沒太大記憶,唯一印象就是媽媽希望我在區內升學,盡量一條龍,即幼稚園直升小學,再直升中學。

 

  那個年代,基層父母為口奔馳,爸爸在外拼搏,媽媽在家照顧孩子以外,還得做點手作仔幫補家計,忙得不可開交,萬一孩子跨區返學,管送管接,費時又花錢,不划算。

 

  媽媽這個願望,我總算替她達成了!

 

  打從幼稚園開始,我一直是原區就讀,從石籬天主教幼稚園,直升石籬天主教小學(Shek Lei Catholic Primary School),再通過香港最後一屆升中試,取得5年制的成績,入讀區內唯一的天主教修女學校保祿六世書院(Pope Paul VI College)。

 

石籬天主教小學

(借用網絡圖片,如有冒犯,即時刪除。)

保祿六世書院

(借用網絡圖片,如有冒犯,即時刪除。)

 

  從媽媽角度,我都算爭氣,因為我最慳家!

 

  搬家前那幾年的中學生活,每天都是徒步往返學校,午飯也是回家吃,風雨不改,基本上沒花半分多餘錢。慳家,是基層家庭的家訓,我一生的慳妹性格,由此養成。

 

  紀錄石籬的生活點滴,不得不提位於1座旁,依山而建的石籬遊樂場。

 

  此遊樂場由美國藝術家Paul Selinger設計,Paul當年在香港大學任教藝術,向香港賽馬會申請了15萬港元捐款,把一個結合巨型滑梯、水管陣、迷宮及滾軸溜冰場等各大設施的三層式兒童夢幻天地,帶進基層世界。

 

  整個遊樂場仿如一個大型的雕塑展,以山坡的渦紋壁畫作背景,配襯場內每件色彩斑斕的展品,50年後的今天再看,仍舊前衛時尚,賞心悅目。

 

石籬遊樂場

(借用網絡圖片,如有冒犯,即時刪除。)

 

  少時媽媽管得緊,我從未試過有機會自己跟同學到此遊樂場玩,每次去都是跟媽媽和剛出世不久的妹妹一起,曬曬太陽拍拍照,瞬間「打道回府」,倒不像我的小學同學,尤其男生,此處成了他們放學後的歡樂天地。

 

  石籬遊樂場已於90年代拆卸, Paul當年製作了一段6分59秒的短片《A DREAM THAT CAME TRUE》,作為整個遊樂場建造過程的一個紀錄,我認為極具歷史意義,有興趣的閑人可了解多一點。

 

  世事世情,隨年月消失,逝者如斯,無力再挽,當記憶也開始模糊的時候,唯有文字、影像暫作寄託,此篇不少圖片來自網絡,彌足珍貴,可惜未能逐一找到出處,如有冒犯,即時刪除,先行謝過。在此,我也分享一張舊照片,那是石籬邨內一照相館的證件相專用紙袋,從爸媽舊物中找來,拍下留念。

 

美美攝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

更多綠路閑人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石籬邨 #石梨 #石梨貝 #石梨貝邨 #新界葵青區 #金山郊野公園 #石梨貝水塘 #公共屋邨 #童年回憶 #以T型房屋設計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