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1
尋找「營養均衡」的醫生專欄
這天我到大會堂公共圖書館找資料,順便看報紙。實體報跟網上版不同之處,就是前者仍能讀到一種廣告:模仿醫生專欄或醫學專題的,有時候會在一角註明「資料由客戶提供」。
根據多年來的觀察,模仿醫生專欄格式的廣告,看起來跟一般的專欄無異,它們也有欄目名稱,有時候還印上執筆醫生的照片。至於模仿醫學專題的,讀來真像一篇提供醫療資訊的文章,但「受訪」醫生通常只有一個,不像嚴謹的醫療新聞專題般受訪者有多位,較多元化。
不單這樣,這類模擬醫生專欄或醫學專題的文章所提及的,多集中在藥物或儀器/手術治療範疇上,更甚者,它們獨獨描述某一類型的藥物,例如某類癌症標靶藥、某類糖尿藥,又或某種手術。讀這類偏廢的內容多了,恐怕讀者不知不覺間便有一個印象:但凡疾病的治療,只有某類藥物或手術。事實卻是不少疾病的處理辦法本來就不止一種,運動、飲食及心理調適,都應該佔相當份量才是。
好像最近看到一篇提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健康專輯」文章,標題寫明「治療方法及日常護理」,但內文提及的治療方法,除了戒煙,就是混合型吸入式藥物,並引述「受訪」醫生所言,指「臨床測試已證實,只要患者按指示定時服用,便可有效減少病發和改善肺功能」。可是,文中並沒有數據或其他資料佐證何謂「有效」,讀來令人納悶。根據醫院管理局「智友站」的資料,此病的治療方法還包括「胸肺復康治療」,由醫生、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及營養師等醫護人員教授多種實用技巧,好像氣喘控制技巧、清除痰涎法、呼吸與身體動作協調法、體力節省法、壓力處理技巧及飲食建議等。這些藥物以外的處理方法,在模仿醫學專題的廣告裏,很少會提及――尤其當你把視線轉移至該「健康專輯」的一角,讀到那篇文章由某大跨國藥廠「安排」時,就更不意外了。
真正的醫生專欄又怎樣呢?假若編輯把關不嚴,有時候則淪為個人宣傳工具。最常見的模式,便是文首有意無意地提及「有一個病人來看我」諸如此類,文末總會提及把病人治好等等。說到底,這不是變相的廣告又是甚麼呢?
今年在香港書展發現了一本醫生專欄結集《家庭醫生101》,收錄的是香港家庭醫學學院一眾醫生在《信報》的專欄「家庭醫學」的101篇文章,也是同系列結集的第五本(之前四本本港公共圖書館均藏有)。這本書的文章,不像一般醫生專欄那樣只寫很表面的疾病知識,而是主題多樣,兼有深度,例如癌症普查帶來好處還是壞處(第127、251、259、262、341頁),解讀correlation is not causation(有關係絕非表示有因果關係,傳媒報道很多時候誤會了)(第277、281頁),解釋致癌物組別用字的問題(第一組別致癌物其實不等於「最危險」,第325頁),晚期照顧及紓緩治療也有觸及(第40、246頁)。若說「營養均衡」的醫生專欄,這個就是了。
本欄旨在集思廣益,內容謹供讀者參考,惟不能代替醫囑。如有疑問,宜與您的主診醫生商量,以得出切合您的治療方案。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