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21-11-18

生物醫藥新股潮是否結束?

  內地投資者對投資港股興趣愈來愈大,當中生物醫藥公司是熱點之一。早前筆者接受中國基金報的訪問,重點討論發展歷程及近期的變化。三年半前港交所(00388)對主板上市規則作出二十五年來最大的改革,其中一項即是新增18A章,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未有收入、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經過兩年的發展,就新股數量而言,今年毫無疑問是香港科技生物市場的豐收期,截至目前已經有17家公司通過18A實現上市,超過去年全年(14家)。

 

  然而股價表現卻出現逆轉,特別是進入8月以來,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看似回到2018年的起點:頻頻跌破招股價、股價潛水。在經歷了2020年和今年上半年的火熱之後,投資者對於生物科技新股的態度看似冷卻。

 

  跌破招股價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宏觀經濟環境帶來的整體市場趨冷,生物科技公司未有盈利或估值定價過高等等。而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生物科技公司的創新藥物研發必須經歷耗時長、投入高以及成功率低的歷程,從而形成生物醫藥公司與生俱來的高風險因素,這使得目前市場對於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認可度較低。由於沒有較多的二級市場投資者承接,導致上市首日跌破招股價。

 

  目前,大部分生物科技股很多沒有穩定收入來源,市場主要買入一個增長和扭虧的預期。這類個股用傳統的市盈率估值無法體現,沒有專業知識背景難以估准,若只有賣點,剛上市後來或有資金追捧,但若然其後不能將研發轉化為收入或者變現不及預期,資金將撤離。

 

  目前香港市場熟悉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資者並不多,最熟悉這些公司的投資者很多都已成為基石投資者。加上很多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尚未盈利,以及創新藥物研發本身具有的高風險因素,造成二級市場投資者難以對生物科技公司估值定價,因此不容易獲得二級市場投資者認可。新藥的研發過程充滿不確定性,即便在更為成熟的美國市場,也有相當數量的新股跌破招股價或者股價長期潛水。事實上,早在港交所推行改革,向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敞開大門之初,生物科技新股也曾經歷過不被看好的時期。

 

  生物科技公司大部分是不賺錢的,基本上是通過相關上市條例的豁免來取得上市資格,所以企業的估值是基於一系列的假設,特別是公司一些臨床實驗的商業化時間表,但是這些假設有些時候會出現很大的變化,以往很多企業的盈利預測無法兌現,這會影響到投資者的信心。

 

  在2020年,在疫情的籠罩下,生物科技新股市場的氣氛更為熱烈,表現亮眼。即便是今年,8月前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多數也都曾有不俗的表現。隨著疫情的影響淡化,投資者對相關個股的要求會更高,加上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會讓投資者重新審視相關公司的盈利前景,進而反映在股價上。

 

(iStock)

 

  雖然藥品開發成本高、周期長,只要有一款製成品研究成功並打開市場,就會迎來爆發式增長期。憑藉各種監管及政策改革,中國生物藥方興未艾,為生物藥研發提供外包的平台也獲得了較快增長空間。目前對生物科技認知比較透的還是美國市場,但對新藥研發是否成功也會有很大的預估差異。新藥研發有「兩個十」的說法,意思是一款新藥研發成功需要花費10年與10億美元,不是每一種資金都有這種耐心和眼光。

 

  目前的生物醫藥股的投資者結構,主要為機構投資者,散戶的參與多是少量跟風。大部分散戶並不具備技術判斷的能力,只能透過二手市場的消息、研報等管道來探索。在未來,投資者需要考慮其投資的公司在不同的領域究竟掌握多少專利、臨床試驗的商業化進度等,以及商業化的過程中是否走出獨特的發展之路。今年港股生物科技板塊的發展雖然震蕩,但與此同時,經歷波動後,其實亦同步趨向成熟。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立即投票】今個農曆新年你會如何度過? ► 立即投票

更多中環人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IPO #醫藥股 #生物科技公司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