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3/2020
疫情困家=「離婚潮」的考驗?謹記兩點讓溝通順利開展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中國許多社區和公司都進行隔離,導致夫妻在家相處時間拉長、容易出現爭吵矛盾,當地更爆發一波『離婚潮』。」我默默從手機滑過這則新聞。如今讀新聞,真好比讀科幻小說。
早些日子,從李怡先生的專欄中讀到介紹《召喚勇氣》(Dare to Lead)的文章,書本的副題引人思考:「覺察情緒衝擊、不逃避尖銳對話、從心同理創造真實的主導力」──尖銳對話,也就是內容讓人難以啟齒、又事關必要,容易引起一場激烈衝突的「高難度對話」(Hard Conversation)。
而今天的我們,也許每天就要面對──
據從事教育行業的朋友說,由於學校停課、公司停工,加上外傭在隔離政策前未及回港,父母只好全天候留家照料子女,首次長時間與子女日夜相處,才發現矛盾重重、難以招架,忍不住致電老師,探問相處要訣。至於與另一伴嘛,因為教養、飯菜口味、撲口罩、家事、探望父母等等議題,矛盾磨擦、左右為難的時刻亦多不勝數,教人氣餒。
假如平日我們還能外出、工作,讓彼此在高漲的情緒下緩一口氣,今日與伴侶在家「困獸鬥」、無從逃開的情景,許多積壓良久的對話必然浮面,在展開「高難度對話」前,讓我們先將以下2點緊記在心!
1. 營造安全感
中國人的老生常談:「人與人之間要以和為貴」,但筆者認為,真正的「和」,不意味無止盡的忍耐、委屈、壓抑,這樣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反而重點在於認清衝突的根源點 —— 是你與對方對某事有不同的立場,有衝突的是意見,而不是人。西方也有一句俗話:「假如兩個合夥人的意見總是相同,則必有一人是多餘的。」明白有不同聲音正常不過,然後心態上保持對對方的尊重,肢體不要過度擴張,避免予人張牙舞爪的感覺,說話上少用負面語言,讓對方感覺不會隨時受到攻擊,營造正向、安全的討論氣氛,這樣才有利於展開一場健康的對話。我們都是情緒與理性並存的動物,當情緒穩住,才能打開耳朵、運用腦袋。
2. 先忍耐逃避的本能
當與重要關係對象持相反意見時,我們本能地害怕被討厭,因此不自覺用帶有不確定感的詞語,或甚直接逃避對話,希望以冷處理的形式,推遲面對高難度對話帶來的張力。然而,大部分的情況下,逃避和恐懼並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反而令急於溝通的一方感覺失望、焦慮。假如發現自己身心真的未準備好,無法進行對話,起碼要及時告知對方「自己十分在乎,但需要時間好好思考」,迴避或敷衍的態度,只會為後續溝通帶來更多情緒負擔!
【你點睇?】高拔陞指醫管局將採購內地醫療儀器配合政府節流,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